徐珺,杭州市上城区初中科学研究员、特级教师。原杭州外国语学校首席教师,杭州市科学学会理事。全国优秀教研工作者,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者,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华东师范大学首席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国培导师,浙江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徐珺”这个名字,在教育圈中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她是一个只用压力锅和易拉罐就组合成蒸汽轮机模型,且这项设计还获得国家专利的科学老师;她在29岁就被破格评上中学高级的优秀教师;她现在是一名不在学校任课,却依然活跃在教学研究领域的杭州市上城区初中科学教研员。
“几乎每两天到学校听课,多的时候一天要听7节课”。徐珺说,作为一名教研员,她的想法需要一线老师来实现。不管是在教师岗位上,还是担任教研员,她都坚持着一个理念:课堂是为学生设立的,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一切教学行为的“法理”基础,是教师考虑课堂教学中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比较喜欢搞研究,研究课堂教学,人的一辈子,如果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大的幸福。”前几天,我们在杭州市惠兴中学的“一九〇”红色长廊上,听徐珺老师讲述约35年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如何成为一名教师,如何从教学一线“转行”搞起研究的所思所想。
视工作为一种乐趣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凤凰网浙江教育:看到第8期这本《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您是封面人物。能够登上这本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封面人物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这是您什么时候的照片?为什么当时选用这张照片呢?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少年了?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从事教师行业,成为一名科学老师呢?
徐珺:这张照片应该是年教师节拍的。因为每年教师节,教育局都要举办全区域性的特级教师会议庆祝教师节,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拍摄的,拍摄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交流的地方——惠兴中学的“一九〇”红色长廊。惠兴中学的“一九〇”红色长廊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是纪念“一九〇”的一个中队,他不仅是区里,甚至在市里、省里,以及全国都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个中队,也是建队时间非常长的一个中队。每天师生走过这条长廊的时候,都会想起“一九〇”英雄中队,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我从事教学工作差不多有35年时间,当时走上教育这条路可能和家族有一定的关系。我父母兄妹这两代,共8口人,有5个都是教师,可以说是教师之家,所以我走上教育这条路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也很喜欢这份工作,就像我的座右铭,洛克菲勒写给他子女的一封信中的那句话: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我的生活充满着阳光。
凤凰网浙江教育:听说您对实验设计尤其感兴趣,这些年也在不断地尝试、改良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在日常的实验研究中或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和孩子们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吗?可以举个例子吗?
徐珺:科学的特点就是实验和探究,我的课基本上每堂课都会有实验。有些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动手能力非常强,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实验比赛,他们就会很热情的投入到这些比赛当中,通过比赛获得了奖项,他们受到了表扬、肯定,久而久之就爱上了科学、爱上实验、爱上老师。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成绩自然上来了。
我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任教时,每年都要进行科学探究评比,那时有3个学生研究纸飞机如何飞得更远,研究物理学中与之有关的各种的量之间的关系,并制造了各种纸飞机模型。他们全身心地在研究,我也跟他们打成了一片。后来他们写的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学物理》中发表,特别了不起,因这期刊是教师的专刊,他们还是学生。同时他们也获得浙江省青少年创新比赛的一等奖,杭外的学生了不得。
凤凰网浙江教育:您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D类)、区特级教师等……您最满意的研究成果或教研课题是什么?为什么?
徐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杭州市一等奖的课题——《初中科学实验创新和疑难解决》。因为这个课题,我带动了整个上城区初中科学团队上了一层台阶,因为它组织了团队老师在工作时间或者工作之余不停在做,不断查找教材中的疑难,去改进、创造、发明一些实验。这本相关出版的书籍实际上就是我们课题的一个成果。课题获奖的同时,有三位教师因此获得杭州市高层级人才的称号。
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也让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在六中、十中、千岛湖建兰中学等学校都建立了专业化教室,让师生沐浴在其中,很好地进行实验体验、开发、研究和学习。
在一次次尝试中“歪打正着”
对未来充满期待
凤凰网浙江教育:听说您在19年的时候用了一个压力锅、一个易拉罐,就组合成了蒸汽轮机模型,并且这项设计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当时是为什么想到要设计这个蒸汽轮机模型?
徐珺:大概年底、年初的时候,郑青岳老师给马来西亚做初中科学教材,有个内容让学生DIY,他觉得所提供的材料好像学生做不起来。所以就想到了我,说能不能把它变成真正的DIY。然后我花了两个多月把成品交到他手中,他是非常欣喜的。
这个蒸汽轮机模型现在看上去非常简单,易拉罐的开口在侧边,不在正中,将其扣在高压锅的喷嘴上,水蒸气从喷嘴喷出时,直接推动的是叶轮侧边,于是就旋转起来了。如果是正的,蒸汽就会打在轴上,没法旋转。正巧它是歪的,不需要任何处理,很好地诠释了“歪打正着”!
当时在研究这个DIY还是大费周折的。比如找材料,原来是酒精喷灯、烧瓶、铁做成的轴和叶轮等等,实际是没法实现的。我使用转换的思想,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替换。再比如找热源,把这个模型放到开水壶的口子上,只有一点点转动。后来我家先生说,你放到高压锅喷嘴上试试,结果蒸汽轮机飞速转动,真是惊喜若狂。
凤凰网浙江教育:您在年9月10日被华师大聘为首席研究员,月3月续聘,目前一直是杭师大客座教授,同时您曾受邀赴马来西亚讲学,在全国、省、市开设示范课53节,讲座多场,你认为是什么魅力吸引了他们邀请您?
徐珺:我觉得可能是我的讲座或者我上课比较接地气。因为在教学一线23年,教研员工作12年,这让我把理论和实践能够很好的相结合,比较容易把一些理念落到地,这就是我与一般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我就在想,我所有的讲座也好,或者说我给学生上课也好,都希望既能够走“云端”,又能接“地气”。
凤凰网浙江教育:今后您还有哪些实验设计研究或个人专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您对未来的科学课堂有哪些期许?
徐珺:我快退休了,想发挥一点余热。比如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的助推,包括实验设计、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命题研究等。另外我们的书籍《一课六题》八下正在出版,希望接下来的五册能够陆续出版。
对于未来的科学课堂,我想应该不是大家集中在教室里常态学习,而是应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手机(或电脑)就可以进行的泛在学习形式。学生到学校后进行类似翻转课堂学习,由老师统一解决泛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种课堂应该是值得期许的。
有一次我到英国学习,还没进入某所小学课堂之前,远远看到一具具白色的东西,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进课堂观摩才发现他们的老师在讲古埃及木乃伊的故事。在课堂上,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些孩子把另外的孩子用卷筒纸缠成木乃伊,完成后将“木乃伊”抛向空中,孩子们就沸腾了,课堂真是欢乐的海洋。这样的课堂很开放、很自在,孩子们就很期待天天到学校去,因为又有一些好玩的东西在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