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野
我对彩云之南是有很好印象的。二十年前我所在的单位工会组织职工赴云南旅游。当时是6月底,天气已经很热,但到了却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那个气候实在是让人喜欢得不得了。眼见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明晃晃地照着,一旦站到树下,一阵凉意顿时弥漫开来,不但不觉得热,反而觉得很舒适。可当我们返程在成都双流机场出了舱门,就犹如纵身跳进了正在加热的蒸笼。两相比较,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多年以后,一提起云南就总觉得那是个宜居的好地方。
春节前,女儿提出去云南旅游,我们完全赞同,虽然我们三人都曾先后去过。于是春节假期我们一家三口再次开始了云南之旅。
这次的线路不同于往日。上次我和女儿是走昆明、大理、丽江这条线。这次我们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对于西双版纳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十几年前根据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知青出生的叶辛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孽债》相信让不少人洒下了热泪,杨丽萍的孔雀舞也让不少人记住了这个神奇的地方。记得我年少时看过一部叫《勐龙沙》的电影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是中国热点旅游目的地之一。这里以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是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
西双版纳是个以傣族为主兼及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西双版纳,古语叫“勐巴拉那西”,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现在的名字,同样也是句傣语,“西双”在傣语中是十二的意思,而“版纳”则是一千亩之意。过去傣族地区每一个版纳就是一个赋役征收单位,西双版纳合起来就是十二个赋役征收单位,这十二个分别是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
几天的游历让人开了眼界,用同行游客朋友的话来说,那就是彻底颠覆了我们的“三观”,比如我们许多地方,尤其是偏远的农村,男性占绝对优势,也就是重男轻女比较厉害。一个家庭如果生了男丁,家长觉得很有面子,说起来脸上也有光。
但是在傣族同胞家里,则截然相反:家里如果生了女儿(傣语叫猫多哩),父母要给产妇煮好吃的,村寨里除了分土地之外,还要额外给奖励,甚至还要放电影以示庆贺。女儿长大之后是要留在家里支撑门户的。抛头露面、下地干农活(主要是割橡胶和种水稻)、摆摊做生意也都是女人的事。如果她的丈夫下地干活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连男人都养不起”而被人瞧不起。男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操持家务带小孩。在我们参访的曼贺纳村寨,就亲眼看见过一位青年男子在自家阁楼上带小孩。
而生了男丁(傣语叫梢多哩),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赔钱货”,家里没有任何表示,村寨里同样也没有。男孩长大七、八岁要送到寺庙里当和尚,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劳动,要学习佛经经书、打磨玉器、以及做人的礼仪,两三年后还俗。没有当过“和尚”的男人,在当地会被视为生人或野人,被人看不起。长大之后要嫁出去。男子嫁出去之后就犹如泼出去的水,跟原来的家庭就没有了任何关系。曼贺纳村寨的导游就说她有两个哥哥分别嫁到了缅甸和泰国。
在旅游大巴里导游还告诉我们,在傣族居住的地方,你是看不到坟墓的。还问我们为什么?的确一路上我们没有看见过坟墓。后来导游告诉我们说傣族人最重要的活动都是在寺庙里进行的,他们一生财富的最大去处也是寺庙,平时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花就花,绝不吝啬,人老了,一切由寺庙收拾,包括生前的财产,遗体火化后家人带回家放入外人不得进入的密室。老人去世后财产不会留给子女,子女也不会要。所以他们的财产金钱观很淡薄,为了自己花起来也不绝心疼手软,常年戴的银镯一生就要好几个,年幼时是父母给的,长大以后自己要打造,老了之后女儿要孝敬,而这些银镯银器是很花钱的。除了银镯银器之外还有一生的穿戴也不简单。总之她们有一个钱就要用出去,但又绝不是胡乱花。
哈尼族的姓氏有点类似于成语接龙,以父亲姓名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他子女的姓,然后以此类推。还有他们对大树,尤其是古树特别崇拜,披红不说,树的果实中间的核要用来做成装饰品挂在身上,不知道的人说他们在念佛,他们说不是,而是对生养他们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敬畏和敬意。
《杨丽坤的幸与不幸》
坐在昆明开往景洪的旅游大巴上,导游阿斌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阿诗玛”跌宕起伏既喜且悲的传奇人生,我深深地被吸引了,继而陷入了沉思。车上不时发出此起彼伏的鼾声,阿斌说“大家都休息一下吧!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许是他真的讲累了,也许是他还在为“阿诗玛”一生的命运而扼腕叹息,便顺势靠在靠背上打起盹来。一车人似乎都睡着了,这时只听见汽车开过发出“嗤嗤”如老牛喘气的声音以及车上人发出的鼾声,我可睡不着,一闭眼就又想起这位美丽多情多才多艺的女神来。
一提起风云一时的电影《阿诗玛》,便会不由自主哼起《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爱罗爱罗/不忧伤……”但这部电影我还没有认真看过。从西双版纳回来之后,很长时间都还沉浸在杨丽坤那命运多舛但最终结局还算不错的传奇人生。想起电影还没有认真看过,于是便在网络上下载来看,继而又搜集了杨丽坤的一些资料,一个大致的轮廓浮出了水面。
“阿诗玛”——杨丽坤的一生大致以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年之前,出生于云南普洱磨黑镇一个彝族家庭,父母生养了他们兄弟姊妹十二个,杨丽坤排行老九,平常大家都喊她“小九”或“九妹”,五岁丧母,被大姐带到昆明由二姐和二姐夫抚养,酷爱读书,几乎所有的零用钱她都用来买了书。年十二岁的杨丽坤和二姐去看演出,被胡宗林团长发现进入云南省歌舞团当学员。两年后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继而担任大型舞蹈的领舞。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凑拍《五朵金花》到云南省歌舞团挑选演员。所有在场的姑娘试过了都不如意。正当他们往外走的时候,有人和正在排练厅窗台上擦玻璃的姑娘打了声招呼,姑娘应声回头,一张纯真、质朴的笑脸映入了王家乙导演的眼中,“就是她!就是她!”正是这偶然的一回头,改变了杨丽坤一生的命运,从此被推上幸运的云端。这一年杨丽坤16岁。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王家乙导演、杨丽坤、莫梓江主演、雷振邦作曲的电影《五朵金花》一炮走红,先后在46个国家公映,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
年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巨大殊荣:王家乙获最佳导演银鹰奖,杨丽坤获最佳女主角银鹰奖,埃及时任总统纳塞尔点名邀请杨丽坤并亲自为其颁奖。
随后年杨丽坤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刘琼导演的电影《阿诗玛》,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摄制完毕正要向全国发行拷贝时,突然祸从天降,被紧急叫停,杨丽坤被送到宜良进行劳动改造。因不服“改造”被定为“反革命分子”押解回昆明。长期被云南省歌舞团关在舞台底下,终日难得见到一丝光明,加上昼夜不停的审讯,杨丽坤彻底崩溃了。
年,与杨家交好的陈则涛将杨丽坤介绍给同在广东凡口铝锌矿场劳动改造的上海知青唐凤楼,唐也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当唐凤楼第一次见到杨丽坤时,往昔人们描绘的美好词语一个都用不上,他看到的是脸色灰*,目光呆滞,与银幕中的形象判若两人。但很快还是被她的诚挚与善良所感动,经过一年多的书信往来,两个相识于患难之中的苦命人走到了一起。
十年浩劫结束之后,杨丽坤已经被彻底地遗忘了。年,刚从牛棚中解放出来的文艺理论家陈荒煤到昆明参加一个现代文学史和外国文学教材的协作会议。当他到石林游玩的时候,再一次看见了阿诗玛的石塑,想起十四年前《阿诗玛》那场冤案,回到宾馆当即写下了《阿诗玛,你在哪里?》刊发在《人民日报》上,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