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金字塔教案课
TUhjnbcbe - 2021/7/23 20:10:00

拉至文末可下载

20*金字塔(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教学重点: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老师之前让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关古埃及和金字塔的图文资料,谁来展示一下你收集的资料。(利用投影展示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板书金字塔)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

译愧熠遐黏刃埃滥淤湛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

雄浑:雄健浑厚;雄壮浑厚。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

幽思:沉静地深思;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

精湛:精深

三、再读课文

(一)指导品读《金字塔夕照》。(板书金字塔夕照)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文章采用描写式开头的写法,把对金字塔壮丽景色的描绘作为文章的开头,用形象的描绘

点明写作对象,给读者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在金色的夕阳下……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通过对这些极具色彩美的景色的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细致入微,呈现出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板书意境绝美)

文章对意境的营造十分出色。作者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画面,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例如: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2)接着作者又写了看到金字塔后的感想。

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译名中的“金”,最早是怎么得来的。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你看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板书译名绝妙)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①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自己的感想,歌颂了人类伟大的创造。

②这些形象的描绘,表现出了金字塔的神秘和绝美,十分形象、具体。作者带领着读者一起欣赏金字塔的外部形象——多像一个“金”的汉字,感受几千年来金字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3)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的留恋与赞美,饱含作者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板书色彩难忘)

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4.教师小结:《金字塔夕照》是一篇独具匠心、极具意境之美的散文。作者运用流畅又饱含韵味的语言,描绘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表达了对金字塔的赞美,对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板书赞美)

5.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二)指导品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板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课文旁边的批注读懂课文,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交流:

(1)从金字塔的重量、塔基面积、体积了解到金字塔的庞大。(板书最大的金字塔一胡夫金字塔)

塔的重量:约万吨

塔基面积:约5.3万平方米

塔的体积:约万立方米

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金字塔重量大、塔基面积大、体积大的特点。(板书雄伟:重量、塔基面积、体积)

(2)建造金字塔过程中的采石、运输、施工等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用约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个篮球场那么大。(板书塔高)

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感受到修筑工程的浩大、艰巨,金字塔的巨大规模令人惊叹。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么修筑金字塔的,小组交流。

(3)如此精湛的工艺,出自几千年前的工匠之手,叫人难以置信。金字塔以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得名。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板书技术精湛:不用黏着物、缝隙极小)小组交流,说一说当时的人是怎样将这些石头叠加在一起的。

(4)数据之谜:更令人吃惊的奇迹,并不是胡夫金字塔的雄壮身姿,而是发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巧合”。

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板书巧合:塔高)

小组交流,这样的“巧合”说明了什么。

(5)古埃及一览:了解古埃及其他方面的文明成就。(板书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①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附近?(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河流沿岸,在那个时期人们太多是沿河流定居的。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滋润土壤,带来肥沃的淤泥,因此尼罗河附近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这都有利于建造金字塔。)(板书金字塔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②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板书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成就高)

③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建造金字塔的石材可能就是用船运输的。)(板书精湛的造船技术)

④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板书尼罗河上游有采石场)

⑤除了金字塔,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板书石窟陵墓、神庙等)

(三)引导学生了解两篇短文中相互印证内容。

1.金字塔的位置: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金字塔夕照》)

(2)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2.金字塔的外形:

(1)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金字塔夕照》)

(2)用约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个篮球场那么大。(《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3.智慧的结晶:

(1)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金字塔夕照》)

(2)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板书智慧结晶)(《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四、课文主旨

《金字塔夕照》用流畅、饱含韵味的语言,描绘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的赞美之情。《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还介绍了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我们课后可以搜索资料进一步了解金字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学习提示中的问题去读课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

能够概括两篇小短文对金字塔的不同描写方式,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在结合相关音像资料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想

象金字塔的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留足想象和相互交流的时间。通过交流讨论,启发学生感受埃及人民的智慧。

更多内容,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金字塔教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