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电影出埃及记Exodus
TUhjnbcbe - 2021/7/19 17:34:00
白癜风发病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3201.html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

《出埃及记》,是一部长达3个半小时的电影,整部电影剧情推进缓慢,从多个角色的特点讲述的是多个角色的观点来探讨以色列在年建国初期的历史,仍不失其时代意义。

摩西率领四十万名以色列人奴隶,反抗埃及法老拉美西斯迫害,越过红海、出走埃及的故事。以色列人长期受到埃及的奴役和迫害而远走的那段历史,前途未知的命运和茫茫大漠悲壮苍凉,音乐气势磅薄而又震撼人心,“在主的庇护下,我知道我能变得坚强”,对自由誓死的追求最动人心魄。

影评

在观影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另一部电影的圣经故事《诺亚方舟》。这两部宗教题材的电影我看得津津有味,是因为它们实在是把圣经黑得漂亮。表面上看,这两部电影在情节上都貌似忠实地按照圣经的剧本来呈现,但是讲故事的角度却来自无神论的立场,含蓄但却有意识地安排了心理学和自然科学诠释的可能性。

在《出埃及记》中,上帝并不是像旧约中那样以天之音的方式启迪摩西,而是以一个孩童的具体形象出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高明的颠覆。在剧中,摩西是在一个暴风雨夜里在山上遭遇泥石流后,在生命垂危的濒死状态下,第一次见到上帝化身的孩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孩童分明就是摩西在濒死时候自己产生的幻觉,而且孩童的声音都是取材于自己的儿子。然而,这一次起死回生的经历对摩西造成的心理创伤诱发了他的精神分裂。此后摩西的一生都饱受精神分裂的困扰,而且每次发病的时候,神就会以孩童的形象出现在他的幻觉中。关于精神分裂,很多电影都有过很好的描写,在《美丽心灵》中主人公纳什在犯病的时候就会幻想出不存在的人物。这些幻觉人物都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合逻辑的突然出现和消失,第二永不衰老。这两个特点在本剧中也有明确的描绘,上帝化身的孩童常常以恐怖片的效果出现,然后又凭空消失。特别是有一次,摩西去看坐在地上的儿子,结果儿子转过头来竟然就变成了那个孩童,这个情节正是对摩西把自己的儿子幻化为上帝的明确提示。在剧末,年老的摩西坐在马车里,在行进的队伍中看到那个样貌仍然没有改变的孩童,这种不老的幻像正是对精神分裂的典型描绘。在出埃及的过程中,导演也多次从摩西的随从约书亚的视角来表现,摩西始终都是和石头和空气对话。要是在今天,摩西一定会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药物治疗,但是在当时,约书亚和其他希伯来人显然更容易将此解读为摩西与神交流。

如果我们接受摩西患有精神分裂的设定,那么就很容易理解摩西与上帝的对话为什么总是充满争执:那都是摩西自己内心的心理斗争的反映。而上帝闪烁其词神神叨叨的言语,以及在摩西无助的时候却不出场的任性,也都可以按照摩西的发病状态而得以合理解释。当然,其中很多细节都颇值得回味,比如针对摩西指控他四百年沒出現的批判,上帝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摩西自己内心最大的困惑,而摩西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他幻想的上帝也自然无法给出回答。又比如在看到了埃及平民饱受灾难之后,摩西良心上过不去,因此将自责的矛盾心理转移到了自己幻想的上帝身上去,去向上帝质问为什么要伤害无辜的埃及人?导演安排摩西的这些质问一方面是表现他自己内心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观众对神的善恶对错的思考,颠覆了这个故事本来的宗教意义。我觉这也是剧情设计的一个巧妙之处。

而在剧末,摩西在山洞里刻下十诫,他的病情更是进一步发展到人格分裂的程度。代表他的精神意志的人格坐在那里刻石板,而日常生活饮食的那个人格,则被幻想为端茶倒水的上帝。这个剧情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颠覆。在旧约里,应该是摩西找来石板,而上帝亲自将十诫用指头写在石板上的。而在本剧中,十诫却变成了摩西个人的价值认同,并非神的旨意。由此引发观众对宗教的起源及其意义的反思,这也许是导演期望达到的目的之一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出埃及记Exod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