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时常有些小堵小塞,只不过,一来堵得不彻底、时间不长,二来以前网络资讯没这么发达,所以大家不太知道罢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搜搜,几乎每年苏伊士运河都有搁浅事件。
但要说大堵特堵,在这次堵船之前,主要只有两次:
一次始于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堵了一年,年重开;
一次始于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堵了八年,年重开。
其中,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就是围绕着苏伊士运河所有权开打的。
01收归国有
二战之后,老牌殖民帝国打残了,肾也虚了肝也颤了,治下各个殖民地就蠢蠢欲动了。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埃及亦然,一批中下级军官成立了“自由军官组织“,以陆军中校纳赛尔为领袖,年发动“七月革命”,掀翻了英国人的傀儡政权法鲁克王朝,成立埃及共和国。
一段高层政治斗争之后,年6月,纳赛尔出任埃及总统,掌握大权。埃及百废待兴,军政府着手发展经济。诸多振兴经济的措施中,有一项是修建阿斯旺大坝。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别看埃及领土好像不小,但左右都是呼啦一片的沙漠,只有尼罗河水流经的河谷和下游三角洲才适合人类生存,而这部分地方加起来也就海南岛大小。
尼罗河水虽然冲积来了丰厚的腐殖质,适合发展种植业,让埃及一度成为“帝国粮仓”,但河水泛滥也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隐患。为了应付这个问题,英国人殖民时修了一座阿斯旺低坝,但设计严重不足,之后又两次加高,即便如此,年尼罗河大发神威,洪水依旧漫过堤坝。
所以,对低坝修修补补恐怕已经不够用了,只能另修高坝。但说着容易,修坝要钱啊。按照当时工程量估算,大约相当于建17个胡夫金字塔,要耗费13亿美金,工期长达10年。英国长期对埃及敲骨吸髓,埃及独立时根本是穷得叮当响,哪来的钱修坝啊。
无奈之下,只能借钱。总统纳赛尔找世界银行借钱。我们知道,世界银行背后是英美。世界银行说埃及政治、经济不稳定,不能提供贷款。纳赛尔越过世界银行,直接找英美谈援助,英美拖拖拉拉,不给回应。最终,纳赛尔找上了苏联。
苏联很开心,战后正要在中东落子。埃及掌握苏伊士运河,地跨亚非,战略位置关键,如果能够争取埃及,大大有益于苏联的中东战略,欣然同意帮忙修坝,不仅提供一亿英镑的贷款和建筑材料,还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协助。
与此同时,埃及还和捷克签了万美金的武器合同,进口苏联战斗机、轰炸机、坦克。捷克当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埃及从捷克进口武器,那当然是苏联安排的。
英美忽然感觉屁股被扎了一下。正值冷战时代,这样下去,埃及不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了吗?英美两国马上就换了脸色,表示要在大坝工程第一阶段给埃及赠款万美元,之后还会再提供1.3亿美元贷款。世界银行也忽然觉得埃及政治经济稳定了,要提供2亿美元贷款。
一时间,埃及左右逢源。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埃及做了一些让英美不爽的事儿。
当时,英美正在中东搞巴格达条约组织,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中东版的北约,成员国有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英国。看这个构成,其他成员国都是中东或者近中东国家,唯独英国在大洋彼岸,一看就知道英国想干嘛。英国虽然二战打残了,殖民地都没了,但不甘心就此退出中东,所以想借这个组织对中东各国搞政治和军事渗透,保留在中东的影响力。
不过,很快啊,美国也加进来了。美国不是成员国,是观察员。不过,后来,这个观察员比英国的影响力还要大,实质上支配了这个组织。毕竟,美国的实力在那儿摆着呢。可见,名义不重要,实力才是霸道。
英国还想拉叙利亚、约旦入伙,但埃及纳赛尔首先跳出来反对。
当时,阿拉伯地区盛行泛阿拉伯主义,简单来讲就是,近代以来,我们阿拉伯人碎成了一块又一块,所以才被西方殖民者欺负,要想挺直腰板,阿拉伯兄弟就应该重新合并,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而当时第一个扛起泛阿拉伯主义这杆大旗的,就是埃及总统纳赛尔。他希望以泛阿拉伯主义意识形态,重新整合阿拉伯力量,对抗西方强权。
要实现这个梦想,就必须抵制西方人继续在中东搞分裂。所以,纳赛尔大力抨击巴格达条约组织,在他支持之下,英国没能拉叙利亚、约旦入伙。
接着,埃及又干了一件膈应英美的事儿:纳赛尔主导之下,埃及和新中国建交了。要知道,埃及是非洲第一个承认并且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那时候,美国还在对中国搞封锁呢。
英美觉得,我们白给你钱,给你贷款,你就这么回馈我们的?英国、美国、世界银行都撤销了对埃及的援助或者贷款。叫你嘴硬,看你没钱了怎么办。
他们没想到,就几天之后,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苏伊士运河是东西方之间航运要道。如果不从苏伊士走,就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以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为例,要多走~公里,大约在路上多耗1~2周时间。有了苏伊士运河之后,绝大多数国家都不会选择那条线。
所以,只要把持苏伊士运河,就可以坐收垄断利润。之前我们说过,苏伊士运河公司股权由英国、法国持有,英国政府是控股股东,揣着44%股权,法国私人股权加起来则占了50%。所以,运河过路费绝大部分都进了英法腰包,与埃及无关。
那么,苏伊士运河每年能收多少过路费呢?
20世纪50年代,苏伊士运河一年的收入大约有一亿美金。现在一年有50多亿美金。要知道,埃及旅游业那么多从业人员累死累活一年给埃及带来的收入也才亿美金,成本还特别高;而苏伊士运河的过路费只要坐那儿就收进腰包了,简直不要太爽。
纳赛尔算了笔账,如果国有化苏伊士运河,攒个三年,就能攒够英美和世界银行许诺要给埃及的赠款和贷款金额了,何必还要等他们施舍呢?
决定国有化之后,纳赛尔在苏伊士运河北端的港口城市塞得港发表演讲:“为了开凿苏伊士运河,我们埃及人12万儿女葬身于此,我们曾付出了万英镑,这条运河修建于埃及的领土之上,它是埃及的一部分!它属于埃及!我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了!”
现场群众高呼呐喊。既是收回领土主权,也是没收殖民者财产,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令人感到振奋的呢?
埃及越爽,英法越疼。苏伊士运河是当之无愧的摇钱树啊。而且,中东石油主要是从这条线路运往欧洲的。现代社会,石油是每个国家的顶级战略资源。没有石油,一天都活不下去。只要控制苏伊士运河,就能对欧洲、对中东乃至对世界施加影响力。现在说国有化就国有化了,相当于是从英法心头上割肉,他们能乐意吗?
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消息传到西方世界时,各位大佬都蒙圈了,没想到纳赛尔头这么铁。英国、法国震惊了一小会儿,马上回过神来,纳赛尔敢尔!英法表示,不惜一切代价把运河夺回来。
英法先是对埃及提出抗议,纳赛尔当然是置之不理。随后,英法提出一个“国际共管”的方案,找了22个国家一起开会,说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国际运河,关乎全世界的航运安全,应该由多个国家共管。至于这个共管谁来主导,用屁股想也知道,当然是英法了。名为“国际共管”,实为“英法共管”。与会国家都知道咋回事,会议没能形成任何协议。
英法看这招不行,又把“国际共管”的想法提交安理会表决,直接被美苏给否了。这是美苏少有的意见统一的时候。美苏都想在中东落子,落子的前提是,把盘踞中东的旧势力赶出去。旧势力是谁?英国、法国嘛。
折腾了半天,英国、法国能走的棋都走完了,决定诉诸武力,于是,拉上了以色列,一同教训埃及。
02发起战争
问题来了,以色列为啥要跟英法一起出战呢?
我们看下这张中东地图。
以色列国土最南端有一个海港叫埃拉特,从这里经过亚喀巴湾可以驶入红海。可是,亚喀巴湾最南端有一个蒂朗海峡,掌握在埃及手中。打从年开始,埃及就封锁了蒂朗海峡。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后,埃及更进一步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行苏伊士运河。以色列急眼了。
以色列没有石油,需要进口,而周边有石油的国家都是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不共戴天,当然不愿卖石油给以色列。所以,以色列的石油主要靠从伊朗进口。注意一下,当时伊朗还是巴列维王朝,和美国好得如胶似漆呢。伊朗、以色列都是美国小弟。
那么,伊朗拉出来的石油怎么运到以色列?陆上肯定不行,要经过阿拉伯国家。海上的话,油轮主要就两条路:
一条是近路,油轮进了红海之后,通过蒂朗海峡,驶入亚喀巴湾,从埃拉特港口卸货;
一条是远路,油轮进了红海之后,穿过苏伊士运河,来到地中海上,拉到以色列的西海岸港口。
但是,埃及封了蒂朗海峡,也锁了苏伊士运河,就问你怎么办。难不成,要让伊朗石油绕过非洲好望角,再拉进地中海送到以色列西部港口?
所以,事关生死,以色列不会坐以待毙,早就有打破封锁的意图了。这次英法找上门来,正是天赐良机。
多说一句,正因前面所讲的,蒂朗海峡是以色列的石油生命线,触及国家安全红线,后来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也是因为埃及封锁蒂朗海峡,才导致以色列下决心先发制人、发动战争的。
说回正题。英国、法国、以色列做好战争计划。以色列做先头部队,军队开进加沙和西奈半岛,吸引埃及兵力,而后英国、法国空军轰炸埃及防御体系,陆军登陆占领苏伊士地区,两面包夹,围歼埃及军队。战争胜利后,苏伊士运河归英法,西奈半岛归以色列(控制了西奈半岛,也就控制了蒂朗海峡)。
年10月29日傍晚,以色列出动军队4.5万人,分四路向西奈半岛进发,苏伊士运河战争正式打响。因为这一战双方包括以色列和阿拉伯人(埃及),也被归为第二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和埃及一交火,英法按照预演好的剧本,马上跳出来,宣称要保护苏伊士运河航运的安全,装作调停,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止战争,限双方在12小时之内,后撤到距离苏伊士运河10英里以外的地方(10英里大约16公里),随即由英法出兵保护苏伊士航道,否则,英法就要直接出兵干预了。
这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艺能了,不管要做的事有多无耻,都会安排一个高大上的理由。
埃及当然不会后撤。时限一过,英法急不可耐地出动了,多架飞机飞抵埃及,对着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军营、医院等等与军事动员有关的基础设施一顿狂轰滥炸,埃及飞机大多数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得稀巴烂,广播也一度中断。
开罗城上方轰炸声不绝于耳,一时间,埃及人心惶惶。
在炮弹随时可能降落的危险中,总统纳赛尔乘坐敞篷车,从开罗城中疾驰而过,来到了爱资哈尔清真寺。
不熟悉埃及历史的朋友一定很疑惑,这时候跑清真寺干嘛?做祈祷吗?
我以前多次讲过,爱资哈尔清真寺在埃及是非常有言论分量的地方,它不仅是个清真寺,附属的爱资哈尔大学是埃及的文化、教育、学术中心。上溯到法蒂玛王朝(绿衣大食)时期,爱资哈尔威震天下,是所有伊斯兰学者、穆斯林学子向往的最高学府。
思想聚集、青年学生聚集,于是,近代以来,爱资哈尔成了埃及民族主义的策源地。18世纪末,拿破仑东征埃及,占领埃及期间横征暴敛,埃及老百姓混不下去了,开罗爆发了两次反法大起义。彼时,爱资哈尔清真寺就是起义的大本营,上演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可以这么说,近代以来,爱资哈尔清真寺的地位就和中国的北京大学差不多。历次革命起义,爱资哈尔都是舆论的放大器、广播台。直到现在,爱资哈尔也是个能左右舆论的地方,还掌握了埃及的死刑复核权,集舆论与司法大权于一身,地位超然。(不过,爱资哈尔大学毕竟有宗教导向,近几十年来教出了不少穆兄会成员,其中很多人都成了恐怖分子。)
纳赛尔来到爱资哈尔,在讲坛上向群众发表演讲:“我将和你们一同抵御入侵,我将战斗到流光最后一滴血。我和我的子女都会留在开罗,我们决不投降,我们还要建设国家,创造历史,开创未来,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随后,埃及全国动员,投入到和英法之间的战争。几百年来,埃及人如此同仇敌忾、上下一心,还是头一次。
接着,埃及堵了苏伊士运河。
03塞得港保卫战
这一做法其实和埃及的一段历史有关。19世纪下半叶,埃及遭英法层层渗透,沦为半殖民地,当时和中国大清非常相似。民族主义者奥拉比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意图驱赶英法势力。英国当然不会放跑到嘴的鸭子,年,英国派军干涉,双方大打出手,史称“英埃战争”。
英国出兵前和其他列强许诺,不会将军队开进苏伊士运河。奥拉比太天真,居然就信了,东部不设防。结果,英国言而无信,从苏伊士方向长驱直入,迅速攻陷开罗,占领了整个埃及,奥拉比运动完全失败。而埃及则从半殖民地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纳赛尔吸取了历史教训,炸毁47艘船来堵塞苏伊士运河,希望阻截英法军队于苏伊士运河的北大门——塞得港之外。(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苏伊士运河史上第一次大堵塞了。)
纳赛尔演讲三天后,英法伞兵空降塞得港,上百艘战舰、七艘航母、数百艘登陆舰黑压压朝苏伊士运河驶来。
英法攻打塞得港时玩了个花招,先空投橡皮和木头做的假人,引诱埃及人袭击,从而自曝防御体系,英法随后派出飞机定点清除,埃及防御火力大损。众所周知,近现代的阿拉伯军队相当菜鸡,根本就是充话费送的。英法就算荣光不再,好歹也是世界前列的强国,揍埃及跟玩似的。
埃及军队不支,随后全民抗战,政府广播告知塞得港居民英法伞兵降落在何处,发动群众围殴英法。双方军队在市区开火,群众也端枪和英国人法国人死磕,史称“塞得港保卫战”。
“塞得港保卫战”让英法速战速决的计划泡汤了,直到战争结束,英法也没能完全控制塞得港。
04货币狙击计划
世界各国几乎一边倒地给埃及加油,给英法扔臭鸡蛋。阿拉伯国家不消说了,毕竟都是阿拉伯兄弟,那时关系还好得很,纷纷和英法断交,切断英法石油供应。中国也给了埃及万瑞士法郎和大批物资援助。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要求英法停火的议案。但英法还沉浸在过去的殖民强国幻觉里,执迷不悟,拒绝执行。
苏联和美国出手了。
美苏都想在发展中东势力范围,所以,第一次中东战争美苏都在支持以色列;这次战争中,双方又同时支持埃及。可以说非常有意思了。
英法轰炸埃及时,苏联正在处理匈牙利事件。苏军兵临布达佩斯,举世震动。当时赫鲁晓夫当政,搞定了匈牙利之后,马上转头对付英法,分别给以色列总理和英法联军司令递信,满是威胁口吻。
前一封信说:“以色列悍然侵犯埃及的无礼行为,让以色列能否存续为一个国家成为问题。”
后一封信说:“如果一个更强大的拥有毁灭性武器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英法会处在什么样的境地呢?”
这两封信非常的苏联,堪称骑脸输出的典范。
三个国家都吓尿了,尤其是英法,马上求助美国。但美国也不爽英法,英法不退出苏伊士的话,美国怎么接手中东棋局呢?
美国用尽了外交手段,英法还是执迷不悟。同属盟友,美国又不好直接揍丫的,决定祭出撒手锏。你们不想体面,那就帮你们体面。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一致同意,实施货币狙击计划。
随后,美联储成员银行开始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肆抛售英镑、法郎。
大家知道,二战期间,美国倒卖军火赚得盆满钵满。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占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5%。也正是在这种黄金储备优势基础上,诞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
二战后,欧洲、日本百废待兴。美国凭借钢铁、飞机、汽车等制造业的绝对优势成为世界工厂,产品流向世界,各国财富进一步向美国聚集。那时的美国,就像现在的中国,凭借制造业霸主地位,成为世界上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这一地位维持了二十年。
所以,理所当然地,美国外汇储备充足到爆炸。
相反地,英国、法国二战之后,外汇都快耗光了,欠了美国一屁股债。
当美国大举抛售英镑、法郎时,英法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不得不动用美元、黄金储备,大举吃进。但英法的储备哪能打得过美国呢?英国本来就缺外汇,还打算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提款呢,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背后大佬也是美国啊。英国不撤军,美国就不给批钱。
好家伙,没多久,英法就撑不住了,英镑、法郎大幅贬值,国内民众疯狂到银行挤兑,把手里货币换成黄金和美元,英法银行界乱成一锅粥,金融系统的紊乱随即影响到实体经济,英法手足无措。
英国财政大臣第一时间觉察到不对劲,给美国财政大臣汉弗莱打电话,问咋回事。汉弗莱很坦率,说咋回事你自己知道。对方说要找艾森豪威尔总统谈谈,汉弗莱告诉他,别费心思了,除非英国撤军,否则你找总统也没用。
终于,塞得港保卫战一个月后,英法撑不住了,主动认怂,全部军队撤出埃及;至于以色列,在埃及同意接触蒂朗海峡封锁之后,军队也撤离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
年,苏伊士运河重新通航。
05尾声
三国之中,只有以色列的战争目标成功达成。英法拉着以色列上场,结果给人做嫁衣,自己啥也没捞着,还损失了大把军费,并且,自证了荣光不再。从此,英法势力淡出中东,美苏开始中东争霸。
至于埃及,虽然输了战争,但赢了政治。
一方面,埃及成功国有化了苏伊士运河,也就有了钱袋子,为后来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设、经济发展赢得了启动资金。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都知道,英法撤军是美苏逼迫的结果,如果没有美苏参与,苏伊士运河肯定要归了英法,西奈半岛要归了以色列;但是,世人眼中看到是另一种叙事:埃及人不畏强暴,与英国、法国、以色列顽强对抗、奋战到底,最后逼退了侵略者。
所以,埃及的国际形象大不一样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那时的埃及,和刚刚打完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很像(虽然差远了),许多国家看埃及的表情都变了。正是这一战之后,埃及开始成为阿拉伯国家之中实质上的领导者,总统纳赛尔则成为真正的阿拉伯民族英雄,铁汉之形象深入人心,也真正扛起了泛阿拉伯主义的旗帜。
在阿拉伯世界,到现在为止,除了当年收复耶路撒冷的萨拉丁之外,还能获得如此多阿拉伯人推崇的,就只有纳赛尔了。
纳赛尔成为无数阿拉伯年轻人的偶像。
利比亚有一个军官,疯狂地崇拜着纳赛尔,遥尊纳赛尔为自己的革命导师,经常如痴如醉地收听纳赛尔在阿拉伯之声中的广播。他在军校时扯了一个组织,起名也叫“自由军官组织”,并且复制了纳赛尔的革命历史,推翻了利比亚的旧王朝,成立了共和国。
他执掌利比亚政权之后,还找到偶像纳赛尔,请求埃及合并利比亚。他究其一生都把自己的军衔限定于上校,并且,他执政时期,上校就是军队的最高军衔。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的偶像纳赛尔发动埃及七月革命时军衔就是上校,他不能超越自己的偶像。
这个疯狂崇拜着纳赛尔的人就是,卡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