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女人们对于红唇的热衷一览无遗,为了得到那一抹色彩的致命吸引力,我们似乎疯狂到不惜将「任何物质」涂在唇瓣上。
究竟这个象征「女人味」的符号#秋冬美式复古妆#如何形成?红唇又如何在历史变迁中,被众女子巧妙运用?带着这些好奇与疑问,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探究下「红唇」的演进,了解唇瓣上这片色彩的来历吧~
化妆品早于西元前年前,便在两河流域的苏美人(Sumerians)古文明中问世。苏美人是目前已知最早开始化妆的群体,颜色的提取从水果、矿物、黏土到昆虫都有。当时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女性,爱美丝毫不计代价,甚至会将宝石磨碎加入颜料,只为让嘴唇闪闪发光。
▲苏美人是目前已知最早开始化妆的群体
另有一说,是化妆品由埃及人发明,对古埃及人来说,化妆是生活日常,无论男女都热衷在化妆这件事上,他们喜爱将双唇染成红色,历史上著名的埃及艳后(CleopatraVII)可以说是当时最经典的代表。
对美学带着某种信仰偏执的埃及人,以红色赭石为主要材料,那是一种赤铁矿的氧化物,再混合树脂、树胶等,制作出具黏着性的红色涂料,自行调配喜爱的唇膏色,延伸出的唇膏色彩,从红色、紫色、蓝色甚至是黑色都很常见。在古埃及壁画的人像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使用红色唇膏的男女画像。
胭脂虫也是古埃及人常用的颜料来源,以昆虫制作化妆品,听起来似乎有点难以想像,但即便到了现代,胭脂虫依旧经常被使用,也因此还曾掀起过化妆品非素食的讨论。除此之外,古埃及人的化妆品中也因为常添加当时还不了解的有毒物质,例如含铅、溴、碘等的混合物,所以经常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胭脂虫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多种行业中到了中世纪一千年间(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方社会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大部分欧洲人都是虔诚的教徒,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更是如日中天。在历史上被称为「信仰时代」或「黑色时代」,黑暗一词泛指由教会支配下的整体社会状况。为脸上上色这件事被视为「对神、以及他的创作的一种质疑」,仿佛我们之所以需要再添上什么,就是认为神创造的我们不够美好一般。因为崇尚天然,红唇更被认为与「撒旦崇拜」有关,女性涂口红则会被视为女巫。在这个时代,除了娼妓以外,没有女性敢在嘴唇上涂色。这样极端的出发点,使得这一千年间,红唇的应用随着政令与价值观的变迁反反复复。但当时润唇的唇油是普遍被允许的,因此有些女性会偷偷在唇油里加入颜色,或刻意咬、捏自己的嘴唇来让唇色显得更红润。到了16世纪,漫长的「黑暗时代」终于过去,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I)不仅追求白皙的肌肤,更是唇妆史上很重要的一位代表人物,在位44年的她,对于口红的迷恋带动了当时英国的红唇风潮。当时英国国内正爆发基督新旧教分裂,作为一位新教徒,她不畏旧教对红唇的「魔鬼之作」控告,仍然爱用胭脂虫(cochineal)混入蛋白、无花果汁液、阿拉伯树胶制作的酒红色唇膏。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大胆挑战教廷之举,不仅为红唇洗刷了污名,更提点了红唇与社会地位的直接联系,也埋下17世纪男女以各种深浅红唇分辨阶级的伏笔。到了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引领的风格使得红唇的时尚光环尽失。延续18世纪下半叶自唯心主义出发、崇尚自然与真实的浪漫主义美学,随着礼服轮廓愈趋内敛、纤细地收拢,人们身上的装饰也趋于简单纯粹,因此人们偏好的妆容也变得更加简约素雅,红唇自然在这段时间内绝迹。直到19世纪晚期,口红的生存开始露出曙光。年法国一间名为娇兰(Guerlain)的香水公司,生产了史上第一支现代商业口红,当时的口红是用鹿的骨胶、蜂蜡制成,用纸包装成型,但当时的口红还不能转出来,所以需要用刷子或指腹来涂抹。至今,娇兰仍旧是国际知名的化妆品公司。▲娇兰推出NeMOubliezPas("DontForgetMe")
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管装蜡基口红()
年,在纽约第五大道发起了一场捍卫女性参政权的游行活动,伊丽莎白雅顿(ElizabethArden)女士更提供超过一万支红色口红给游行参加者,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女权的支持,红唇遂成为女性力量的象征。▲伊丽莎白雅顿为纽约市妇女选举游行的参与者提供红色口红()随着固态唇膏的技术引进美国,在年,美国发明家莫里斯·列维(MauriceLevy)将口红填入有盖子的金属管当中,以滑动装置使口红能够伸缩,让口红更容易随身携带。而到了年,美国田纳西州的詹姆斯·梅森(JamesBruceMason,Jr)则改良管身,用旋转出料的方式替代了滑动出料,这就是沿用至今的旋转型口红。
在当时,默片(SilentMovie)是大众文化代表,女性会模仿片中的深唇色,因此紫红、紫色、樱桃色、暗红色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颜色。口红的价格也不贵,杂志也鼓励女性使用口红。许多女星以优雅的上妆姿态登上广告,成为另一幅让女性都向往的风景,《Vogue》更将口红誉为「女性最重要的彩妆品」。
知名美妆品牌伊丽莎白雅顿(ElizabethArden)与雅诗兰黛(EstéeLauder)也是从这时期开始,在她们的美妆沙龙里贩售旋转型口红,这个破天荒的设计仍持续沿用至今。紧接着,美国美妆品牌赫莲娜(HelenaRubenstein)率先推出了丘比特弓口红(cupidbow),可以说是唇笔的先驱,这款产品能勾勒出有如爱神丘比特手中的弓一样的完美唇峰与轮廓。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30年代的口红销售大为下滑。经济萧条时期,口红成为少数女性才买得起的奢侈品,蜜丝佛陀(MaxFactor)在这时推出唇彩(LipPomade)大受欢迎,这使大荧幕中的女演员们的唇部更富美丽和光泽。紫红与勃艮第红是最受欢迎的颜色。▲蜜丝佛陀LipPomade唇彩经常都与政治、战争脱离不了关系的时尚元素,往往都反映着时代的事件轨迹,红唇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象征着某一种爱国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女性必须承担更多劳动工作,纵使原材料获取不易,口红包装的金属壳也被塑料与纸取代。但在政府、媒体、商家等都积极推广口红使用之下,化妆反而变得非常大胆,女性被鼓励涂最鲜艳的口红来激励士气。「胜利红VictoryRed」一词出现在口红广告之中,鼓吹着女性以鲜明的色彩,勇敢为战争挺身而出,也以这个强烈的色彩提醒着人心为何而战。香奈儿(CocoChanel)女士更在当时留下「Ifyou’resad,addmorelipstickandattack.如果你感到悲伤,就多涂点口红,发动进攻。」这句经典名言。至今,红唇仍是勇敢坚毅的象征、女性力量的标志。▲如果你感到悲伤,就多涂点口红,发动进攻。进入50年代,葛莉丝·凯莉(GraceKelly)、玛丽莲·梦露(MarilynMonroe)、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Taylor)等引领风潮的时代女性,成为当代最受欢迎的女演员,而她们的唇色也成为被热烈追捧及效仿的话题。大红色在当时非常受欢迎,雅诗兰黛#Envious(忌妒红)至今仍是经典畅销色。据说在50年代有超过50%的青少女都会涂上口红。由女性化学家哈泽尔·毕晓普(HazelBishop)通过不断实验,成功研发出的不掉色口红(kiss-proof)也在这个时期问世,紧接着露华浓(Revlon)也开始推出防掉色唇膏,自此美妆品牌的口红大战正式开打。▲HazelBishop不掉色口红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特地为她的加冕典礼制作了独家定制口红色号来搭配加冕袍,这个颜色后来由女王最信赖的品牌娇韵诗(Clarins)发行,并命名为#TheBalmoral,但目前娇韵诗的口红中已经没有这个色号了。然而,时尚的往复孜孜不倦,60年代的摩德时尚(ModsFashion)与70年代的嬉皮时尚(HippieFashion),相继让红唇的重要性在这段时间衰落。这段期间更开始有些女权团体提倡「拒绝以红唇物化女性、取悦男性」的主张,更使红唇的存在变得具有争议性。直到80年代,麦当娜(Madonna)大胆的红唇造型,才消除了先前女性对于红唇又爱又恨的复杂情节。RichardCorman拍下的红唇倩影
闪亮是80年代的口红关键字,一切都与闪光和光泽有关。而当时女性对于唇色和服装的搭配也十分重视,除了红色系仍为主流,粉红色的嘴唇也随着这个时代的舞厅文化而风靡一时。哥特式唇色在一些另类亚文化中也很受欢迎,妆容的变化更加多元。▲80年代美宝莲口红广告相较于80年代,90年代显得较为单纯。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要求化妆品要使用天然配方,尽量避免化学原料。在唇上刺青(纹唇)以获得半永久性颜色越来越流行。这时期的代表色是较深的唇色,美国品牌MAC和UrbanDecay等现代美妆品牌也开始活跃在市场上。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方意见领袖KOL效应广为流传,直至今日,唇彩的多样性已经到达顶峰。从口红、唇蜜、唇釉、唇泥、唇霜各种形式,到裸色、粉红、土色、黑色等各色鲜艳或搞怪的色彩,如今的女性可以随心所欲地搭配妆容与造型使用。
然而,红唇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美的历史,更象征了女性挣脱阶级与性别的歧视。纵使曾在千百年间受到男权主义的管辖,现在的女性总算是夺回了自己的主导权,也印证了这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止女人爱美的决心!
图片与参考来源于网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