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埃及标准,中国哪些材料还真就非常不可信,夏朝的自证情况可能还不如曼涅托记载的那些神话王朝。
由于出土文献的匮乏,中国原史时期(其实按照埃及两河的标准相当于史前时期)的研究境况更接近美洲印第安文明(没有文字的那些,连玛雅、阿兹特克晚期形态都不如,比北美五大湖印第安部落联盟要高级),而不是出土文献丰富的埃及两河。与一般人认为的中国考古学非常严谨,许宏纠结自证性文字是严谨过了头的观点不同,从埃及学观点出发,二里头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完全无法将它和夏朝进行认同,中国目前在夏朝问题上使用的“二重证据法”不仅不严谨,还很牵强附会,许宏的坚持是在捍卫学术底线,而绝不是在钻牛角尖。
夏朝按照埃及前期的标准来看,情况极其糟糕。
其实要求二里头挖出一个“夏”字已经是非常低的要求了;实际上按照埃及第一王朝的标准,仅仅挖出一个夏字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把整个夏王世系甚至夏王统治事迹的文字记录以及夏王家人、臣子的名字和头衔都挖出来,古埃及第一王朝这些基本都有。事实上埃及王朝同样依赖自证文字,甚至可能比中国更依赖自证文字!从各种古埃及考古文献和周边各国此后数千年里,无数文献都在证明这一点。#文献#
仅仅挖出一个夏字从埃及学观点来看根本就不算什么很有力的证据,这类证据如果放到埃及学背景下会受到非常严格的审查,首先得分析这个字是不是夏字;如果的确是夏字,那么要进一步分析这个夏字是不是代表国号;
如果的确代表国号,还要继续分析这个夏国能不能等同于后世文献中的夏王朝,万一同名同姓呢?据我所知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常见的。
总之,国号只是一个非常浅薄的证据,不能排除巧合的可能性。而所谓从考古遗存中体现的王朝气象,更无法解决夏王朝这个文献的现实问题,事实上在埃及学研究中并没有通过单纯的考古学方法辨认出某个王朝的做法,必须得有相关文献,如果没有只能标注大约年代,搞古文字的人都很清楚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国家所有教科书,对于夏朝都是持肯定态度。但是夏朝的具体细节,只能靠猜,对于夏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都是推测。这是因为夏朝不同于商朝,商朝是有大量甲骨文来供研究的,夏朝一切制度人文的内容只能靠推测。
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夏朝也是这个道理,在确切的文物出土前。那么对于夏朝的任何推测都有可能是对的或错的。但是无论如何都抹杀不了,商以前的中国确确实实存在一个幅员辽阔的王权国家,不管它是否是叫作:“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