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理蹊ID:idilike」
01
苏丹的简介
苏丹共和国(TheRepublicoftheSudan),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该国东北濒红海(海岸线长约千米),东临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南毗南苏丹,西接中非、乍得和利比亚,北邻埃及,总面积万平方千米,首都喀土穆(苏丹港为苏丹重要港口城市,有“国家门户”之称)。
注意,苏丹(阿拉伯语sultan,或译作“素丹”,意为“有权威的人”),是穆斯林国家统治者的称号。作为统治者的称号,始于10世纪,11世纪起为伊斯兰国家统治者广泛采用(14世纪起,奥斯曼土耳其的君主称“苏丹”)。现在,阿曼、文莱等国的国家元首都称“苏丹”。
02
苏丹的自然
苏丹国内四周高,中间低,东北部系红海山脉,西部乃穆尔山区,南部为努巴山区(中南部是苏丹盆地),北部多沙漠,尼罗河河谷(自南向北)纵贯全境。苏丹全境在北回归线以南,终年太阳高度角大,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干旱而炎热,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
此外,由于其国土广袤,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很大,主要由热带沙漠气候(北)和热带草原气候(南)组成,年均温21℃(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年均降雨量不足毫米(自北向南由20毫米递增至毫米左右)。由于苏丹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等气候灾害。
注意,尼罗河是世界最长河流(全长千米,流域面积.5万平方千米),主要位于非洲的东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在开罗附近形成三角洲,分流注入海洋)。尼罗河的中下游每年6—10月泛滥,淤积巨量沃土,经长期垦殖形成著名的河谷绿洲农业带,更是古埃及历法(或曰公历)的制定依据之一。
该河的河口为典型的弓形三角洲,面积达2.4万平方千米,为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至埃及阿斯旺附近河段,由于比降(落差)大,河床基岩软硬不一,形成多条瀑布和一系列峡谷。后来,埃及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出于发电、灌溉等因素,修建了阿斯旺水利枢纽(纳赛尔水库)。
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源头),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流量和水位变化大),但是白尼罗河(出自卢旺达西部高地,经南苏丹沼泽区,在苏丹首都附近与青尼罗河汇流)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按照“河源唯远”原则,以白尼罗河为尼罗河源头)。
03
苏丹的历史
苏丹历史悠久,曾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建立库施王国。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并传入伊斯兰教(在此之前有基督教的存在)。13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苏丹,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15世纪,苏丹一带出现了芬吉和富尔等伊斯兰王国。
16世纪,苏丹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范围。19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从埃及向苏丹扩张。年起,英国利用“英埃共管”名义使得苏丹沦为殖民地。年,埃及宣布废除所谓“共管”。年,苏丹建立自治政府。年1月1日,正式宣布独立,成立苏丹共和国。年,尼迈里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民主共和国(年,复称苏丹共和国)。年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独立建国。
注意,与统治者“苏丹”一样,“苏丹”国名亦源自阿拉伯语,但二者词汇(词根)和词意均不同:统治者苏丹(素丹)的阿拉伯语为“sultan”,而国家苏丹的阿拉伯语为“sudan”,只是中文译音相近而已。苏丹(sudan),意为“黑人的土地”。
04
苏丹的社经
苏丹的总人口约万,多阿拉伯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其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俗称“正统派”,承认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发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即倭马亚系的多数派——伊斯兰教中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教派)。苏丹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结构单一,对自然环境及外援依赖性强。年,苏丹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8亿美元,人均GDP为.6美元。
农(牧)业是苏丹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其粮食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棉花(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和阿拉伯胶(占世界总产量的六成以上),大多数供出口。
苏丹有铁、银、铬、铜、金、铝、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其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工业有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20世纪末,石油开发取得较大进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但是,南苏丹独立对苏丹经济产生了很大冲击(原苏丹58%的石油储量划归了南方)。
苏丹国内的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苏丹港至喀土穆(通往中南部油田)建有输油管道,全长千米。南苏丹独立后,南北双方就管输费等石油利益分配问题分歧较大。棉花、芝麻、花生和阿拉伯树胶和畜产品是苏丹传统的出口商品,而机器、车辆和粮食等为进口大宗。
注意,由于双方在边界划分、石油利益分配、阿卜耶伊(连接苏丹南北部的桥梁,资源丰富,有大量石油资源)归属等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有关谈判进展缓慢,苏丹南北方的龃龉不断,曾多次爆发激烈的边境冲突。
—往期精彩—
考前每日练
端稳中国粮袋子,盐碱地上有作为(届)
地理赏析
金城汤池,甘肃兰州
玩转地理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考前每日练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届)
诚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