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气象局
专家顾问: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段海霞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田林、刘清华
近期,北非、欧洲多地遭遇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袭击。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3月16日报道,这场风暴不仅将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吹到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等大片地区,甚至波及欧洲北部的英国。新华社报道称,3月15日欧洲多国天空被“橘黄色”笼罩。网上流传的欧洲各地沙尘暴照片场景,天空变成橙色乃至血色,仿佛置身火星一般。
3月14日,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出现5至6级东南大风,阵风达9至10级,并伴随明显扬沙天气,能见度由10公里左右迅速下降至5公里。随着风力继续增大,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最低能见度仅为米,沙尘越过地中海影响至西班牙、法国,甚至瑞士等地。
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沙尘合成图像可以看出,此次沙尘起沙源地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受气旋云系南侧近地面较强东南风的影响,沙尘起沙后逐渐向北部扩散,到达欧洲西部和大西洋上空,影响西欧多国。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显示沙尘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大于0.8,沙尘影响面积约为77万平方公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沙尘影响欧洲多国?此次沙尘为何能从遥远的撒哈拉沙漠穿越地中海来到欧洲?
桂林海解释,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在东欧地区南下冷高压与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地区的地面气旋共同作用下,北非地区形成东南大风,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在东南大风作用下卷扬至空中,并随着东南风越过地中海输送到欧洲上空,西班牙15日空气中尘土浓度达到欧盟标准的5倍以上。
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性沙漠——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气提供约5亿至10亿吨沙尘气溶胶,占全球沙尘总量的5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沙尘源区之一。桂林海表示,通常每年二三月份受西风带阻塞高压系统影响,高纬度冷空气势力经常向南发展,与低纬度北非地面气旋配合,使得北非地区易出现大风天气。
沙尘天气每年都会“光顾”欧洲一两次,“多在二月或三月”。段海霞表示,北非北部全年盛行西风或西北风,使得北非沙尘能够传输到地中海一带;北非东部地区常年存在一股由北向南然后转为东北风的气流,北非沙尘可伴随较强的偏东气流跨越大西洋到达美国南部和东南部、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
段海霞解释,通常来说,北非全年存在两条沙尘远程传输路径,一条起自阿尔及利亚,向东传输到地中海、埃及东北和苏丹北部,然后它分成两个分支,一支继续向东传输,另外一支转向南部的萨赫勒地区,在东北信风的作用下,由东向西传到大西洋,另一支起自阿尔及利亚,向东北方向传输到地中海或南欧地区;另一条传输路径起自阿尔及利亚,然后向南传输到毛里塔尼亚,再向西传向大西洋。
刘清华介绍,卫星遥感有大空间范围高时空分辨率同步观测的优势,尤其是我国的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以及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风云气象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连续观测在沙尘监测和预报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年6月18日和年2月6日,风云气象卫星分别监测到了由撒哈拉沙漠起沙的两次强沙尘过程。其中,年6月18日沙尘穿越大西洋影响到北美,沙尘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大于1,与年3月15日沙尘过程强度相近,局部强度甚至更强;年2月6日沙尘过程受西洛可风(地中海地区春季特有的一种强风,它源自北非上空干燥炎热的沙漠空气)影响穿越撒哈拉沙漠、地中海,影响欧洲,过程中沙尘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在0.7-1.2之间,与年3月15日沙尘过程强度相近,局部相对较弱。”田林介绍。
近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成立国际用户服务中心,为国际用户尤其是“一带一路”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气象卫星数据、产品和服务,提高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水平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防灾减灾能力。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陆地和海洋升温导致风和降水模式发生了变化,北非广泛的沙漠化和地中海上空的强风可能会使沙尘事件更加严重。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造成当地产生更频繁的风暴,进而刮起更多尘土侵袭欧洲,导致欧洲沙尘暴问题进一步恶化。
从3月16日夜间开始,随着地面气旋系统东移减弱,北非地区风力逐渐减小,并出现了降雨天气,沙尘天气也随之明显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