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城的建设没有经过任何前期规划。整个城市坐落在山丘之上,山顶上是贵族们奢华宽敞的宅邸,而山峦间的低洼地带则居住着平民百姓。
他们挤住在层层叠叠的公寓楼里,显得潮湿拥挤。
卡比托利欧山建筑(绘画)城市中心是广场,四周连接着道路,形成了放射状的城市结构。街道网络由大致呈放射状的主干道和许多连接的狭窄小巷组成。
杂乱无序的街区由于城市发展得太过随意,加上地形起伏剧烈(由七座山丘和山间谷地构成),罗马的街区显得杂乱无序。
古希腊作家狄奥多罗斯(Diodorus)曾评论罗马的街道:“即使罗马人拥有强大的力量,也无法将它们(指街道)变得笔直。”
古罗马广场。现代插画到了帝国时代,市中心包括几个位于谷地的广场、拥有朱庇特神庙(注意,是朱庇特不是丘比特)的卡皮托利山和拥有弗拉维王朝皇宫的帕拉蒂尼山。
在公元70年代,人们在附近修建了著名的弗拉维圆形剧场。剧场旁边还矗立着克劳狄神庙、特莱恩浴场以及维纳斯和罗马神庙。
熙熙攘攘的广场广场是城市主要街道的交汇处,其中包括弗拉米尼亚大道(与同名道路相连)、阿庇安大道、诺门塔纳大道、提布尔蒂娜大道、普雷内斯蒂纳大道、波特恩西斯大道和奥斯蒂恩西斯大道。
罗马广场、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韦斯巴芗广场、涅尔瓦广场和图拉真广场都位于此处。
奥古斯都陵墓外观的现代重建台伯河的弯道处是战神广场。古罗马历史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曾拜访过奥古斯都大帝统治下的罗马,他留下了这样的描述:
“战神广场上分布着许多宏伟的建筑,这里自然的美景经过了精心的人工修饰而更显迷人。这片平原以其广阔的面积著称,人们可以在此自由地驾着战车奔驰,进行其他类型的马术运动;同时,大量的观众也可以舒适地进行球类游戏、掷铁饼和摔跤比赛。周围的建筑、常绿的草坪以及延伸到河边的环形山丘,让人移不开眼睛。”
绿树成荫的战神广场战神广场上建有树木掩映的公园,并装饰着雕塑、绘画和马赛克的柱廊:百柱廊、维普萨尼亚廊、奥克塔维亚廊、莉维娅廊等等。
这里也设有图书馆。奥古斯都陵墓坐落在战神广场的北端,哈德良陵墓则矗立在台伯河的另一岸。
除了战神广场之外,罗马城外围还分布着许多公园。其中大部分是私家园林,不过凯撒的公园对公众开放,供人们散步休闲。
生命之源:渡槽渡槽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供奉给战神马尔斯的大型渡槽修建于共和国时期,即公元前年。
到了帝国时代,统治者们将首都的发展视为己任,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清洁的水源。
这些水被分配到皇宫、公共场所(例如浴场)和罗马众多的喷泉。古罗马诗人普罗佩尔提乌斯在公元前1世纪写道:“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
庞大的帝国,拥挤的首都整个罗马帝国在不同世纪的人口总数在万到万之间。
其中,城市人口不到10%,大部分居民生活在农村地区。
这里的“农村”可以指任何地方,从奢华的贵族别墅到边境附近遥远省份里,森林茂密、边缘化的蛮族村庄。
不过,除了首都之外,帝国还有其他相当规模的城市,例如埃及首都亚历山大港,它后来成为罗马的一个省。
在罗马城内,大约有50万到70万居民。由于罗马人只对成年自由民进行人口普查,没有计算他们的家庭成员、奴隶、商贩、乞丐和其他来到城市的人口,因此很难获得任何特定年份的准确数字。
此外,罗马的人口因瘟疫、火灾等各种原因而波动。公元0年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后,罗马的人口下降到15万,半个世纪后又减少了5万。
到了公元6世纪,罗马经历了多次围攻并数次易手,人口锐减到万至4万。到了中世纪初期,罗马城不再是繁华的大都会,昔日的辉煌已所剩无几。
古罗马广场遗址虽然存在着拥挤和不规则等问题,但是熙熙攘攘的街道、种类繁多的公共场所以及充足的水资源供应,共同构成了古罗马人引以为傲的城市生活。
#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