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分布正经历重要变迁。
01
随着全球人口逼近80亿大关,呈现出两项重大变化。
首先,印度即将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最多人口的国家。
根据央视网和环球网等的报道,预计联合国将于今年4月下旬公布印度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年刚刚结束时,印度的总人口数已经超过14.09亿,与中国的14.12亿相差甚微。
印度的人口增长仍在持续,今年超越中国并非意外。
在过去的十年中,印度是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从年的12.74亿增至年的14.1亿,增加了1.38亿,其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整个日本。
而印度的人口增长尚未达到峰值。根据联合国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预计到年印度的人口可能会达到16.68亿。
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印度很可能继续保持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
第二个变化是,全球新晋了一个亿万人口大国。
据越南统计局预测,该国人口将在今年4月中旬达到1亿,成为全球第15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在中国,1亿人口或许不太引人注目。毕竟,广东和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就已超过1亿,河南的户籍人口也超过了这一数字。
而中国拥有11个省份人口超过万,拥有4个城市人口超过万。(参考《中西部,正疯狂虹吸人口》)
但放眼全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15个,超过万的不到20个,超过万的也不足30个。
在这方面,拥有1亿人口也足以称之为人口大国。
02
人口多并不等同于人口红利。
在传统观念中,人口越多,特别是年轻人口多,就意味着劳动力多,人口红利也就越强大,在全球产业转移的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但这并非普遍适用。
人口众多仅能说明有利窗口期存在,但并不一定能释放出人口红利。
历史回顾表明,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多个经历人口膨胀的国家并未将人口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大多数最终成为了负担甚至陷阱。
显然,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和外贸强国,人口众多仅是众多因素中的一部分。
相比于人口总数,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及人才总量,以及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等更为关键,这些因素决定了人口数量能否转化为真正的人口红利。
如今,全球正在展开新一轮的产业大转移,人口众多的印度和越南备受期待,但这两个国家各有不足。
尽管越南在人口结构上具有优势,外贸发展势头强劲,但其发展阶段还仅相当于中国的八九十年代。
就经济总量而言,仅与中国的广西自治区相当;就人均GDP而言,排名世界后百位,与乌克兰、蒙古、埃及相当,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
尽管印度的GDP总量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也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形势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么乐观。
印度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基础薄弱。全球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一般沿着“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路径逐步发展,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跳过了工业发展服务业。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导致了严重的“二元经济”问题,也限制了制造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
此外,尽管印度的人口规模庞大,但无论是劳动参与率、识字率还是整体受教育程度都不高。
总而言之,印度虽有庞大人口规模,却难以形成有效的人口红利,更不用说人才红利了。
03
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未能实现人口红利。
最大的问题是,尽管印度人口结构良好,但劳动参与率却不尽人意。
数据表明,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龄为28.7岁,其中15至64岁人口占比约为三分之二,但劳动参与率仅为40%。
换句话说,虽然印度拥有9亿多劳动力人口,但实际参与工作的不到一半,女性的参与率更是仅为五分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参与率约为7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8%,印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工业化水平过低、就业岗位不足,同时等级制度、性别歧视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尽管印度人口众多,但仍有大量人口文盲,这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仅为74%,这一数字相当于中国年代的水平。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普及的扫盲教育和义务教育推广,识字率已接近70%,并在年超过90%,到年达到了97.4%的历史新高。
文盲率过高意味着很多人连基本的流水线操作指南都无法理解,更不用说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任务。
第三个重要问题是,印度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精英和贫民之间的对比十分明显。
在硅谷,印度裔高管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大量印度工程师在全球科技企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这是印度与国际接轨的精英教育成果,但在国内,很多基层民众甚至享受不到基础教育,种姓制度更加剧了这种教育不平等。
贫富差距和教育差距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根据瑞士信贷的报告,到年底,印度最富有的10%人口控制了全国76.3%的财富,最富有的1%人口控制了40.5%的财富,而收入最低的50%的人口与收入最高的10%的人收入相差超过20倍。
显然,巨大的贫富差距、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巨大的教育差异,都极大地限制了印度人口优势的发挥。
04
尽管如此,来自印度和越南的挑战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