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读书沙龙上,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希腊研究中心主任徐松岩做了一场题为“我们为什么要研读希罗多德《历史》?”的演讲,与读者分享了他研读希罗多德《历史》的心得体会。本文系徐教授本次演讲部分内容的文字整理。
讲座现场
到处“说书”的史学之祖
希罗多德,现在都说他是西方“史学之父”。其实按照希腊人的概念,他还不是西方人。他出生在小亚细亚。希罗多德在《历史》里的第一句话就是,“以下所展示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调查研究的成果”。哈利卡纳苏斯在哪儿?就在小亚细亚,今天土耳其博德鲁姆这个地方。今天叙利亚难民就从这个地方到希腊的科斯岛,这个路线是最近的,大概坐船也就40分钟。他出生在那里,后来离开,来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希腊。
今天有希腊这个国家,但在古代,希腊就是一个地名,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意思是希腊人居住的地方。希腊这个地方后来形成了很多小的城邦,而希罗多德所在小亚细亚的城邦,是希腊本土的移民移居到那里,跟当地人杂交形成的这么一个城邦。当时的文化中心不是在希腊本土,而是在小亚细亚地区西部,也就是爱琴海的东岸地区。所以希罗多德是这个地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当然是在历史学领域。
希罗多德大约公元前年出生。生卒年都是大约,因为希腊人不太重视一个人的出生年。希腊人在强调一个的“盛年”,即40岁左右的时候达到了人生的顶点,所以可以按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代。那么为什么推测他是在公元前年去世的呢?有一些学者进行过考证,主要证据是他提到了波斯的几个国王,这三位波斯国王在位的时间最晚的是公元前年。大体是这样推算出来的。
《历史》作者与译者
总结一下希罗多德这个人。首先,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他后来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出他博闻强记,一定是一个聪明人,天赋是不错的。他离开家乡后来到了希腊爱琴海一个岛屿,叫萨摩斯岛,在萨摩斯岛待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周游列国,小亚细亚,就是爱琴海东岸地区,黑海北岸,还有埃及,他都去过,最远的地方到了埃及南部的阿斯旺,考察的东西、南北跨度都到公里以上。在公元前年左右,希罗多德来到了雅典,在雅典待了数年,后来又到意大利脚后跟那个地方的一个希腊人的殖民城邦定居,叫图里伊,最后在那里去世,人生的终点站。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到他的时候称他为“图里伊的希罗多德”,就是这个原因。
希罗多德的《历史》,希腊语就是“ρδοτοστοραι”,本意就是“希罗多德的调查报告”。“στοραι”就是英语里“history”,意思是调查研究,他的这个书就是调查研究的成果。就是要广泛的调查,以前的说法什么样,事实是什么样,他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什么样,他都要弄清楚。小亚细亚当时是科学的发源地,探索宇宙、探索天空、探索大自然。他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索人类社会,去思考它有什么样的规律,它是怎么来的,不同地方的人是什么样的,然后他就登台演讲,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时候书都是用羊皮纸写的,还是非常昂贵的,不是随便谁都能有的。所以就通过登台演讲,就是说书,让公民能够听到,讲他们希腊人和波斯人,希腊人和异族人进行战争的那些故事。
所以我们又说他是一位散文说书家。这个“散文”不是我们理解的散文,而是相对于诗歌而言。因为当时主要的作品都是有韵律的,可以弹唱的,弹竖琴、七弦琴伴奏。而希罗多德更重要的是说书,就是到处演讲。他吸收的材料很多也是口述的材料,人们口耳相传的,他要把它记住并写下来。他到一个地方就调查研究,基本上全靠步行,所以是非常艰苦的,但强烈的求知欲一直激励着他。所以西方人称他为“史学之祖”,最早是罗马人西塞罗这样称呼他。
《历史》是一部完整的著作
《历史》就是希罗多德的调查研究报告,跟中国的“史”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作者开宗明义地写道:
“以下所展示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调查研究的成果。其所以要发表这些研究成果,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们淡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族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荣光,特别是为了把他们相互争斗的原因记载下来。”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异族人”的翻译。我的翻译跟其他人不一样,大部分学者把希腊文οβρβαροι或英文barbarians都翻译成了“野蛮人”。我们看野蛮的“蛮”这个字,虫字偏旁,一看就是有贬义的。但其实οβρβαροι的原本含义,是指异语之人,你说的话我听不懂,叽里呱啦的,就是这个意思。就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后,称印度土著为“不会说人话的人”。印度土著不会说人话吗?当然不是,就是他们听不懂印度人说话。《历史》里面还有一个地方也出现了οβρβαροι,是另一个地方的人对希腊人的称呼。所以οβρβαροι就是指说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翻译成“异族人”是比较好的。
《历史》(详注修订本),希罗多德著,徐松岩译注,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年4月
这就涉及到对全书的一个认识,因为当时希腊的文明水平,比周边很多地区的文明水平还低,他怎么可能称别人是蛮族人呢?等他们发展起来之后,文明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了,再用οβρβαροι的时候才带有了贬义的色彩。就像希罗多德去到埃及,一看太羡慕了,埃及人播种都不用施肥,把种子撒上,赶一群猪到地里踩一踩,种子就种下去了,就这样都可以长得很好,因为土地肥沃嘛。而希腊人种地,为增加地力,就要想很多方法,草木灰呀、粪便呀,还要深耕,但产量比埃及、两河流域还要低很多。埃及不用费劲就能高产,人吃饱了不愁,就开始考虑死后的事。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坟墓都要用最好的材料修筑。法老就设法修筑金字塔了。同时,他们也很重视艺术、绘画,因为灵魂不死,要画得逼真,灵魂才不会认错人。
所以说一个词的翻译对全书都有影响,如果翻译成“蛮族人”,那说明那时希腊人瞧不起其他所有人,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巴比伦,当时在希腊人看来是多么先进呀。希腊有一句谚语,叫“光(或光明)来自东方”,文字、日晷、度量衡等等都来自东方,怎么可能管东方人叫野蛮人呢?所以我觉得还是翻译成“异族人”最好。这个概念确实是希腊人的概念,在希腊人的心目当中,要么是希腊人,要么是异族人,就是非希腊人。就像咱们中国人的概念一样,要么你是中国人,要么你是外国人(非中国人)。
希罗多德的《历史》原来是不分卷的,到公元前3世纪,在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来自地中海各地的学者,在抄书的时候发现,这么长的内容抄在一张羊皮上太不方便了,所以才按内容大致分段,抄在了九张羊皮纸上,也就是把它分成了九卷。然后再按照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区分一下卷次顺序。缪斯女神英文是muse,很多词比如博物馆(museum)希腊文原意就是“缪斯的居所”、音乐(music)都是以它为词根。
第一卷,名为“克里奥”,司历史的女神,是宙斯与记忆女神所生。国内外有很多学者都觉得希罗多德这个著作没有完成,只写了一半。希腊和波斯的战争还没有结束,为什么不写了呢?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我认为希罗多德的著作是完整的著作。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希罗多德主要是站在波斯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的。我们可以看书,第一卷第一章开头就说了,“根据这历史方面最有学识的波斯人的看法”,最先引起纠纷的是腓尼基人。有人说,腓尼基人和希波战争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人说,从第一卷到第五卷都是讲战争的背景。我觉得不对,希罗多德就是讲战争本身。
要记录希腊人和异族人,就是希腊人和非希腊人,那其实就是他所知道的所有人,所以希罗多德是想写一部“世界史”。而在希罗多德的心目当中,亚细亚自古以来是属于波斯人的,所以腓尼基人跟亚细亚发生了联系,那就也是我记载的一部分。就是他力所能及的都要写的。那么他写到哪儿,就一定要看看那个地方有什么人、什么事值得记录,有什么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所以希罗多德会写,比如金字塔,那么雄伟壮观,怎么修的?方尖碑几百吨,怎么运过来的?埃及人钓鳄鱼,吃鳄鱼肉,怎么做到的?波斯大军浩浩荡荡,想要渡海就搭了一座浮桥,渴了要喝水就把一条河都喝干了,没东西吃就把一片林子的树皮都扒光了;斯基泰人一个游牧民族,竟然把大流士的大军给赶走了。这在他看来都是闻所未闻的奇迹,所以他都要记载下来,兴趣非常广泛。
希罗多德在书里写道,腓尼基人到欧罗巴去抢美女,引发了纠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到了亚细亚,而亚细亚是波斯人的,现在波斯人要打希腊人,是因为年前希腊就侵略了波斯。这实际上是波斯人的逻辑。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就像咱们中国人讲“春秋无义战”,地中海地区也是一样的,就是找个理由而已。特洛伊战争是怎么回事?希罗多德也是做过调查研究的。那就是希腊人去抢财宝、抢女人,他们找的理由是,我们某某人的媳妇被你们给抢走了,你得交出来。不管有没有,城攻下来了,里面的美女都成胜利者的媳妇了,就是强盗逻辑。后来波斯人也不讲道理,说我现在打你都是有理由的。因此希罗多德写的这些都是“历史”,都是他调查研究的一部分,不是什么战争的背景。而他对希波战争的记述,等到波斯人在欧罗巴的最后一个据点被拔掉了,他们趁着夜色逃回亚细亚,逃回老家了,这个战争就结束了,正好写到公元前年。我们现代人把希波战争延长了,根据后来的结果分成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什么的。但对希罗多德来说,他要记录,要调查的事情已经非常完整了。
第二卷优特尔佩,主要是讲埃及。埃及当时是非常富裕的,吃穿不愁,每天都在想着怎么保持灵魂不死。就像埃及人劝酒,这个希罗多德有记载,怎么劝呢?埃及人很文雅的,大家一起喝,喝到差不多的时候,主人端上一盆木乃伊,是模型,让你看一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各位帅哥,不要看你现在那么帅,死了以后都这样,有酒就赶快喝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埃及人的生活是比较自由的,粮食收成也比较高。根据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他们又发明了太阳历。第二卷谈埃及,但他也是以波斯为主要视角,因为波斯征服了埃及,埃及成了波斯的一个行省。
第三卷塔莉亚,就是讲波斯国王冈比西斯征服埃及之后,波斯国内的政事。而大流士等七个波斯贵族在首都成功发动政变,取得了统治权。之后大流士还命人把此事的经过用三种文字刻写下来,就是一直留到现在的、非常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不过他在铭文上说是别人政变,而他们“七人帮”正义地夺回了政权,还镇压了各地暴乱。就这样欺骗了世人,欺骗读者,欺骗后来者,包括希罗多德在内,都被骗了多年,直到后世研究者考订了历史真相,发现大流士他们才是篡权者。
第四卷主要是讲大流士御驾亲征,去攻击斯基泰人,借口是斯基泰人几百年前就入侵过亚细亚,所以我现在要来复仇。斯基泰人就坚壁清野,采取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个希罗多德写的很清楚,最后把大流士赶走了。
第五卷讲的是小亚细亚的希腊人起义了,反抗波斯人的统治。这个希罗多德记载得很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这些希腊人好大喜功,他们去找大流士说,大王你看,海上还有那么多财富那么多美女,你给我50塔连特,我帮你都征服了然后献给你。大流士一听才50塔连特,说没问题,给你双份的军费和战舰,给我拿下那个岛屿。结果,希腊人失败了,因为害怕大流士的惩罚,所以他们起义了。西方学者经常批评希罗多德,说他记载不真实,那是过于简单化。希罗多德是中立的,他对希腊和波斯都没有偏见。当然,孤证不立,事实真相要参考各种材料才可以确认。有了伊奥尼亚起义,后来就有了大流士西征打希腊。
第六卷,波斯镇压伊奥尼亚起义,发生起义肯定要镇压,然后就以此为由攻击希腊。第一次还没打到希腊就全军覆没了,因为遇到了风浪,公元前年在阿索斯海角遭遇风暴,全军覆没。第二次是在公元前年,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长驱直入,发生了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希腊人在马拉松战役里为什么用长跑运动员,而不用马、不用骑兵之类的呢?首先因为那里的地形确实不适合跑马,其次马要装上马蹄铁之后效率才比较高。雅典这位长跑运动员,名叫斐迪皮德斯,知道波斯大军要来了之后先从雅典跑到斯巴达求援,跑了公里。当时是初九,斯巴达人说月亮还没圆,我们不能出兵。这其实就是不想出兵的借口。然后斐迪皮德斯就跑回了雅典,之后又随军队到马拉松作战。战斗胜利后他又跑回了雅典通报喜讯,就这样被累死了。斐迪皮德斯的名字在《历史》里没有记录,是后世的罗马文献提到了他。
大流士去世之后,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要给他父亲报仇,完成父亲的事业,这是第七卷讲的内容。薛西斯准备了好几年,在公元前年帅波斯海陆大军御驾亲征,希罗多德的记载是人。这个数字显然是夸张。古希腊的史学记载在军队数量上往往是夸大对方的,总是说希腊人太少,但把敌人尽量说多一点。温泉关之战大家都知道,希腊这方号称我们只有勇士。其实斯巴达派到温泉关整整人,这个有明确记录,只是这人里面有名是斯巴达的公民,所以他就只强调这人,好像仗就这人打的似的。马拉松战役之前,整个雅典都弥漫着这个悲观的气氛,觉得这次战役肯定会失败了,结果最后是雅典人以少胜多。尽量把敌人写得很强大,结果强大的敌人还是被我打败了,希腊人是这样的一种思维。而波斯人就喜欢人多,觉得人多力量大。薛西斯大军进犯希腊,为了跨海要在亚欧大陆之间搭一座浮桥,几百万大军走了7天才走过去。波斯禁卫军有整整一万人,号称“不死军”,为什么不死呢?因为始终保持这个数量。“不死军”由波斯青年组成的,缺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一万人。阅兵的时候都是一万人站成一个方阵,直接清点有多少方阵。
《历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波斯军队出兵途中会随时从各地招募士兵,在经过小亚细亚的时候,他们来到一个当地最富有的老员外家。这位员外耗费了几乎全部身家招待这几百万大军吃了一顿晚饭。饭后,这位老员外对国王说,我的家产被你们吃得差不多,你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个儿子,万一我的四个儿子都随你远征并战死沙场,那我的产业就后继无人了。薛西斯说,可以,恩准你把儿子留下。等第二天大军开拔,薛西斯说,我把你儿子全都留下,结果咔嚓一劈两半,把尸体放在路边,大军从中间通过。你是国王的奴隶,我本人都要御驾亲征,我的兄弟、儿子、亲戚都跟着我一起亲征,我们都不怕死,你还想留下你的儿子?那就把尸体留下吧。波斯人和希腊人在记录军力上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公元前年,温泉关战役失败了,波斯人攻入雅典,大肆抢掠烧杀。最后,是海战挽救了希腊,他们在萨拉米斯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波斯人补给被切断,最后决定撤军。西方学者非常看重萨拉米斯海战,认为这场战役挽救了西方文化,因为如果希腊被波斯征服,那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西方文明了。不过波斯撤军也是因为他们看到希腊其实并不富有,没什么好掠夺的,所以抢点东西就回去了。薛西斯留下玛尔多纽斯统帅30万陆军,自己带领其他人班师回国。这是第八卷的内容。
第二年,公元前年,留下的波斯人和希腊人又在普拉提亚展开战斗,统帅玛尔多纽斯是大流士的女婿、薛西斯的姐夫,据说是波斯最帅的一个人,他在普拉提亚之战中战死。据希罗多德记载,波斯人其实长相非常英俊,有一位战死的波斯战士,希腊人把他的尸体清理一下,拉到希腊军营展示,大家都跑来看这个死帅哥的遗容。从这里也能看出希罗多德对波斯人是没有偏见的。
希腊联军在陆上战胜了波斯,同一天,他们的舰队在海上,就是米卡列也大败波斯。米卡列在小亚细亚那边,当时海军行军始终是顺着岸边走的,因为当时找不着方向,沿着海岸走比较安全。航海业在在地中海比较发达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始终能看到陆地。后来,希腊人围攻波斯在欧罗巴的最后一个据点塞斯托斯,波斯人趁夜色逃走了。全书到这里结束,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讲座现场
有闻必录,记载“人事”
《历史》这样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希罗多德继承了前辈们的特点,是传说的记录者,或者叫散文纪事家(λογoσγροφοι,Logographoi)。他是有闻必录,听到了我就把它记下来。但同时,他自己又有客观求实的批判精神,他也去调查研究,他觉得听到的东西有问题就会去调查。就像特洛伊远征,这个事情他就做过调查。他说海伦不可能在特洛伊,当时女人地位比较低,就是战利品,特洛伊怎么可能为了保护一个女人而甘愿接受毁城的命运呢?那是不可能的。他经过调查,觉得根本就没有什么海伦,但他又没办法解释特洛伊的毁灭,最后只好归结为神意,是神要毁掉特洛伊。希罗多德之前的时代往往神人不分,《荷马史诗》里面神和人就是混在一起的。到希罗多德这里,他主要是记载人事,人干了什么?人是怎么想的?人是怎么做的?所以他在开篇就说,首先是为了“保存人类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探求人类战争的原因。
希罗多德能够综合地来探讨因果关系。文明为什么在西亚地区先发展?为什么在这个埃及地区先发展?为什么他们比这个希腊要领先呢?主要是发展农业,地理环境好,粮食亩产很高。我们现在种的小麦、大麦原产地都来自于西亚。那个时候希腊农业条件不佳,所以他不得不发展工商业。这可能跟我们概念不一样,希腊不是天然地工商业发达,而是希腊很多地方不得不从事手工业来补充农业的收入不足,慢慢成为了一种谋生途径。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而且他们其实对工商业者也有一定歧视的,做生意和种地不一样,农民会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土地,但生意人是哪里赚钱就到哪里去,所以他们觉得工商业者不可靠。
在希罗多德眼中,天下诸民族一律平等。依迪丝·汉密尔顿在《希腊精神》中有过这样一段评述,“希腊人轻视外国人——他们称外国人为‘野蛮人’,但是希罗多德从来不这样。希腊和波斯争战的时候,他坚定地站在希腊这一边,但他也钦佩波斯人,也赞美他们。”希罗多德确实是这样,波斯贵族从小须学习三件事,骑马、射箭、说实话。勇武和多子是最被崇尚的美德。波斯人打仗是不穿盔甲的,希罗多德对此就有正面的肯定,说你看人家波斯人多勇敢。
希罗多德喜欢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讲道理,寓论断于叙事之中,这也是中国传统史学一个重要的历史讲述方法。而且他是调查研究嘛,能调查清楚的地方他都尽量求真。当然,如果实在查不清,他就把几种说法都列上,强调独立思考,别人的说法都在这里了,请读者自行斟酌。这一点很重要,《历史》有很多地方他都记载了,希腊人是这样说的,腓尼基人是这样说的。这就相当于给我们保存了很多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