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靠刀剑征服敌人,有人靠口才折服信徒,亚历山大大帝两样都擅长,他用口才获得了战士的忠诚,用刀剑建立了不可思议的帝国。
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他的母亲奥林匹亚是腓力七八名妻子之一,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亚历山大从小就明白了竞争的意义,要从父王众多的孩子中脱颖而出,他必须破釜沉舟,将自己磨砺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天才。
扭曲的的家庭生活
亚历山大出生于公元前年7月20日左右。他的父亲经常离开家,征服邻近的领土并弹压起义。虽然战事繁忙,但腓力二世没有放松对亚历山大的教育,为了确保儿子获得最好的教育,他安排亚历山大接受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辅导。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使亚历山大变成了一个高尚的人,小王子充满了对知识、逻辑、哲学、音乐和异族文化的热爱。
即便亚历山大最终没有变为文成倚马,技擅雕龙的文化人,但亚里士多德的教诲帮助他获得了一种治理被征服国家的能力:欣赏和维护不同的文化。
幼年的亚历山大最常看到的画面就是父亲披甲出征,以及负伤归来的样子。腓力是一名身先士卒的统帅,在战斗中他失去了一部分躯干,以及一只眼球。
腓力二世忙于应付战争,慢慢疏远了亚历山大,后来,亚历山大的母亲被流放到伊庇鲁斯,父子二人之间的感情彻底破裂。亚历山大似乎憎恨他父王的许多婚姻和那些新出生的兄弟,认为他们对自己的王位构成了威胁。
这个时候的亚历山大转变了人生态度,不再崇拜父亲,转而企图挑战父亲的权威和优势,并取而代之。
腓力二世在公元前年被暗杀,据说行刺他的人是其前男性恋人之一。古代作家对刺客的动机进行了精心的揣摩,料定这是一桩令人唏嘘的情杀,但一些现代历史学家怀疑整件事可能是一个未知的大阴谋,其中牵扯到亚历山大和他的母亲。
腓力二世死时,正在策划对波斯的战争。这个想法传递到了亚历山大脑中,从当时的环境来说,波斯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国家,攻击它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好主意,但亚历山大偏要试一试自己的刀锋。
他这种自信和偏执的性格来自母亲奥林匹亚,自打儿子一出生,这位母亲就不断向儿子灌输一种信念——他是上古英雄和众神的后代,没有任何事能够阻止他。
她在儿子身上培养出了一种熊熊燃烧的野心。在母亲孜孜不倦的锻炼下,亚历山大内心深处认可了自己的命运,那就是征服一切。
在父亲去世后,亚历山大迅速采取行动巩固了权力,他获得了马其顿*队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他先是恐吓了希腊诸城邦,使其不敢轻举妄动,然后北上巴尔干半岛,击败了蠢蠢欲动的色雷斯,旋即回师,摧毁了希腊城邦中敌意最强的忒拜,这一招杀鸡儆猴收效甚大,彻底平息了希腊内部的领导权问题。
四境晏服,亚历山大将目光瞄准了波斯。
龙争虎斗
据史书记载,亚历山大对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宣战时,用了公元前5世纪波斯对希腊的入侵作为借口。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亚历山大经常要在与大流士三世作战的同时,分兵应付希腊雇佣*。
更具戏剧性的一点是,斯巴达,一个在波斯入侵时失去其国王和名勇士的著名希腊城邦,也站出来反对亚历山大。为了击败亚历山大,他们坚定地站在了波斯人那边。
然而,尽管有斯巴达人的掣肘,亚历山大仍然成功地击败了波斯。他赢得的第一场重大战役是“格拉尼库斯战役”,战斗于公元前年爆发,亚历山大击败了一支由2万名波斯骑兵和数量相同的步兵组成的部队。然后,他沿着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前进,攻城略地并挨个摧毁波斯海*的基地。
亚历山大赢得的第二场关键战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公元前年在古城伊苏斯附近进行的伊苏斯战役。在那场战斗中,大流士三世御驾亲征,史书记载他拥有60万健卒(可能被夸大其词),凭借人数的优势,波斯皇帝在大平原上列阵,以逸待劳静等马其顿*队。
亚历山大让自己的*队表现出士气低落的样子,看上去犹豫不决,濒临崩溃。马其顿*队萎靡不振的姿态,让大流士三世认为这是一种胆怯的迹象,周围的谋臣也撺掇大流士,建议他全*出击,用骑兵把马其顿人踩碎。
大流士三世并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很容易受到周围舆论的影响。他放弃了列好的阵型,要求*队进攻。波斯*队起初很顺利,没有遭到任何抵抗,他们尾随着后撤的马其顿*队,逐渐拉近双方的距离。
然而,这是亚历山大的计策,他就是要将敌人引诱到一个狭窄的地方,使波斯人无法有效地发挥他们数量庞大的优势。
马其顿*队的战术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长枪方阵和冲击骑兵。
长枪方阵就是著名的马其顿方阵,是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创造的步兵阵型,名手持6米萨力沙长矛的步兵,以16X16的阵型组成坚不可摧的战斗模块。
由于整支萨力沙长矛重达八千克,需要双手握持,因此步兵的防御盾牌不能太大,借助皮带挂在脖子上,除此之外,方阵步兵还配有短剑。
马其顿的冲击骑兵也配备了类似萨力沙长矛的骑枪,称之为续斯同。手持续斯同骑枪的骑兵被称为伙友骑兵,禁卫骑兵,他们都是跟国王交情不浅的贵族子弟,由于身份不同于普通士兵,伙友骑兵的装备最为精良,他们骑着最好的良马,使用最好的武器作战。
在亚历山大的*队中,每一个伙友骑兵配备有续斯同骑枪、青铜护胸甲护肩、青铜战盔,但他们都没有盾牌。
伙友骑兵应该是西方最早的冲击型骑兵,由于当时尚未发明马鞍和马镫,他们会在马背上放置大块的动物毛皮,以增加附着力和摩擦力。
一般来说,马其顿*队的战术很简洁:用方阵拖住“望阵兴叹”的敌*,然后伙友骑兵从侧翼冲击敌人,经过几次进攻,那些组织能力较弱的敌人就崩溃了。
以伊苏斯战役来说,大流士的*队被马其顿方阵卡住了前进线路,然后其左翼几乎在瞬间,就被经验丰富的伙友骑兵击溃。但是,波斯*队没有立刻土崩瓦解,为大流士而战的希腊雇佣*抖擞精神,跟马其顿*队打得有来有回,不过这样的英勇抵抗是徒劳的,因为大流士三世和他的*队已经逃跑了,整场战役宣告失败。
大流士三世为了逃命,丢下了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亚历山大并没有为难大流士三世的家属,他要求手下像对待皇室成员一样对待这些俘虏。战役结束后,亚历山大给大流士三世写了一封信,斥责了对方对希腊的屡次无礼,要求大流士三世以后都要称自己为“亚洲之王”。
伟大的亚历山大城
伊苏斯战役过后,波斯没有投降,亚历山大沿着地中海东部继续向南,这一策略旨在摧毁波斯剩余的海*基地,断其手臂。亚历山大的威名很快传到了新土地上,许多城市望风而降,另一些人负隅顽抗,马其顿*队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那些小战斗。
公元前年,亚历山大进入了埃及,这个国家经历了两个世纪的波斯统治,现在它将面对另一种新文化,希腊文化。
在埃及北部海岸,亚历山大创立了亚历山大城,这是他建造的最成功的城市。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亚历山大对于形而上学的东西总是很着迷,他在埃及的日子很放松,四处游览,参观了很多埃及的神庙,并向祭司们询问了神秘的神谕。
这些玄谈有没有对他造成精神上的影响?我们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精神饱餐之后,接下来他将全力以赴去干“正事”了。
终极之战
随着地中海东部和埃及的局势稳定,波斯的海*基地被悉数摧毁,亚历山大可以顺利地向内陆移动,去征服波斯帝国的其他部分了。
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的决战是高加梅拉战役,公元前年,战斗在伊拉克北部附近的埃比比爆发。据史书记载,亚历山大面对的是多达万的敌*(数量再次被夸大了)。大流士三世这次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士兵,甚至还有中亚的斯基泰骑士,以及前来助拳的“印度”(现代巴基斯坦地区)*队。
亚历山大故技重施,再一次主动变换战场,将*队移向了敌方无法展开的地域。大流士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仅派出骑兵跟随马其顿人,亚历山大也派出伙友骑兵出战,战斗结果不尽如人意,马其顿骑兵损失惨重,但仍然有一战之力。
大流士为了尽快取胜,派出了战车去迎击亚历山大的方阵步兵,这是一个极不明智的做法,战车没有冲垮方阵,反而被萨力沙长矛撕成了碎片。
战车部队全*覆没后,波斯的步兵冲到了前线,战斗很快就升级成了你死我活的血战。虽然战况胶着,不过马其顿*队明显纪律更加严明,亚历山大的命令总会被士兵尽量执行到位,这也是马其顿*队最终能获胜的关键。
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下,伙友骑兵将各自为战的敌人驱赶到到同一地点,茫然无措的乱*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马其顿方阵的长矛已经伸到了面前……
眼睁睁看着*团被逐个消灭,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恐惧状态的大流士失去了战意,他转身逃离了战场。当战场上开始出现逃兵,意味着*心已经动摇,如果这个逃兵还是皇帝,那么没有人会傻乎乎地为皇帝送死,波斯*队放弃了战斗,任凭亚历山大处置。
大流士三世逃往帝国东部,他狼狈不堪的样子完全不像一国之君,一名叫贝苏斯的总督杀死了他,并将尸体弃置路边。
亚历山大在找到大流士尸体时十分难过,亲自解下斗篷,盖在了死去波斯君主的脸上。尽管在内心深处,亚历山大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受众神庇护,是比波斯君主更高一等的存在,但他还是尊重大流士三世的领袖身份。他命令手下将波斯故主的尸体运回波斯波利斯,让大流士三世获得了一个体面的皇室葬礼。
亚历山大继续向东推进,他进入了中亚地区,这是一场不成功的远征,恶劣的天气和厌战心理削弱了马其顿人的团结,亚历山大的*队中爆出了反对的声音,局势变得紧张起来,为了防患于未然,亚历山大杀死了他最亲密的两个朋友,暂时平息了眼前的危险。
杀人立威违反了亚历山大的原则,他不是一个嗜杀的屠夫,这种粗暴做法埋下了隐患,最终将导致他的死亡。
无法实现的愿望
亚历山大在中亚的日子并不顺利,虽然他在那里娶妻生子,看上去人生即将迎来新的阶段,但他的士兵们疲惫不堪,日日思乡,亚历山大犯了梦想家都会犯的错误——忽视别人的想法,为达到目的不顾一切。他只想去征服那块叫做“印度”(实际上是现今巴基斯坦)的土地。
征讨“印度”的战争平淡无奇,经过结盟和外交手段,亚历山大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并不足以让他成为那里的新主人。
公元年,亚历山大的亲密朋友、将*兼卫士赫费斯提翁去世,此事导致亚历山大性情大变。本来亚历山大就是一个严重的酗酒者,好友的去世让他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他开始通宵达旦地饮酒,放纵自己。一旦自律的人开始蔑视内心的清规戒律,以往所有的坚持都将付诸东流,这个人不会再服从任何规则。
亚历山大的行为引起了普遍的反感,他失去了手下的忠诚,马其顿士兵不愿再为他卖命,他们拒绝服从亚历山大的命令,事已至此,马其顿国王不得不妥协,被迫转身返回故乡。
他将*队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携带重型装备采取相对安全的路线前往波斯,第二部分在他的指挥下将穿越格罗多西亚,这是一个基本上无人居住的荒芜地区,以前从未有大规模的部队经过这里。第三支部队将乘船,沿着海岸跟随第二部分。
穿越格罗多西亚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失败,四分之三的部队在途中死亡,第三舰队因风向原因,始终无法跟上第二部分,未能及时提供补给。就这样,骁勇善战的马其顿士兵最终葬送于异国他乡的荒野中。
关山失路,将星陨落
公元前年,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当年6月,他因为酗酒问题导致瘫痪,并最终死亡,英年33岁。
亚历山大最重要的遗产是使希腊文化扩散到远方,他的统治标志着历史上一个被称为希腊化时代的开始。
亚历山大大帝的个性是一个悖论,他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但性格充满了矛盾,特别是在他晚年(三十出头)的时候。不过,正是由于常人无法揣测他的想法,使其有能力在周围尽是怀疑声时力排众议,激励他的*队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亚历山大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能够将梦想转化为现实,通过巧妙的战术赢得不可思议的战斗,即使敌人的数量超过了自己,他也毫无惧意。以少胜多的战斗算得上一种奖状,有助于激励他的手下——他们明白自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
评价亚历山大大帝,借用沈从文的一句话:亚历山大大帝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始终梦想实现一个震古烁今的愿望——征服世界。
参考资料:《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