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网上有个讨论,说:如果亚历山大带着马其顿方阵打到中国,中国能抵抗住吗?
小编以为这位网友多虑了,亚历山大远征的历史存在很大争议,真假存疑;即使是真的,也根本到不了中国边境,即使到了中国边境也会被团灭的。
古籍关于亚历山大远征的记载
亚历山大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作者阿里安写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书中叙述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领*亲征波斯帝国,沿地中海东岸南下直抵埃及,后回兵小亚细亚,东征波斯本土,直至印度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建立强大的马其顿帝国的过程。
亚历山大远征故事真假考证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古籍有《亚历山大远征记》和《希腊罗马名人传之亚历山大篇》。
《希腊罗马名人传之亚历山大篇》是由古罗马作家普鲁塔克于公元1世纪所著,《亚历山大远征记》是古希腊人阿里安于公元2世纪左右所著,内容以托勒密和阿瑞斯托布拉斯二人的记述作为主要的依据,据说这两人乃是亚历山大的下属。
两部著作之所以被质疑,是因为他们史料来源、记载与流传存在问题,其中载体和流传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的硬伤。
载体和流传:西方历史一般记录在羊皮纸或莎草纸上,根据西方说法,莎草纸是埃及于公元前年发明的,但记载这么详细的历史需要的大量的莎草纸,而且莎草纸的保存一直引人诟病。
史料来源:两部史书写的都是年前的故事,既然载体和流传存在问题,那么年前的故事真假就有很多变化的可能。
马其顿方阵为什么到不了中国边境
即使亚历山大远征的故事是真的,马其顿方阵也到不了中国。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包含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重骑兵及辅助兵。
重装步兵:属于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约13~14英尺,双手操作。
轻装步兵:矛短,盾大(可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轻,机动性好。
重装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
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路线:这样重装部队,要想打到中国需要先到中亚(今哈萨克斯坦),然后绕到阿尔泰山或天山北侧到达准格尔盆地,经祁连山北侧到达河西走廊。
根据路线:亚历山大到阿尔泰山时首先遇到西域的众多游牧民族,随后是大月氏、匈奴以及河套地区众多的民族,如义渠国等。
大月氏: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世纪初,大月氏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后来大月氏不敌匈奴,西迁至中亚,在公元1-3世纪在中亚建立了贵霜帝国,其全盛时期的疆域从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
匈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91年,匈奴纵横北境年,后来击败大月氏后建立了匈奴帝国,强盛时,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以阿尔泰山为界,深入中亚的咸海、黑海一带,北达贝加尔湖周边。
匈奴有南北匈奴之分,公元91年后北匈奴一路西迁,先后西迁到伊犁河、中亚的锡尔河、经过东欧平原到达欧洲,建立了强大的欧洲匈奴帝国,全盛时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他们是匈牙利的前身。
秦国:远道而来的亚历山大的重装兵遇见强大的大月氏和匈奴的轻装骑兵,那是找死的行为。轻装骑兵以骚扰作战,经过数十天就能把地理不熟的重装兵变成疲兵,随后只能任人宰割。这种重装兵之所以能在地中海和西亚驰骋,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城邦制的,打仗跟闹着玩似的。
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国北方和西北的民族往中亚、西亚和欧洲西迁,并成功创造了强大的帝国,比如说大月氏、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中亚、西亚或欧洲的民族通过北方和西北打到中国,并建立强大帝国的先例。(当然近代从海上的不算)。
马其顿方阵侥幸到达中国
公元前年,当时的中国处于战国时期,亚历山大到祁连山东侧遇见的第一个中原国家是秦国,当时的秦国正处于秦惠文王时期,经过商鞅变法,国力空前的强大,公元前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
战国时期,中原虽然战火纷飞,分裂成很多国家,但北狄、西戎和东胡从来不敢染指中原,一直被拒在中原之外。
过了阿尔泰山、祁连山、河西走廊等地,马其顿方阵已经成为疲兵,面对强大的秦*,根本没有一战之力。
在战国时期,伤亡最多的是攻城战、守城战、伏击等战役,除了跟北方游牧民族打仗,或者自己实力强大,要不然很少进行野外对拼,这样马其顿方阵就失去了优势,加上后勤补给困难、地形不熟等原因,很难打出效果。
秦*要想对付马其顿方阵,方法不要太多,埋伏、骚扰、守城消耗有生力量,马其顿方阵根本消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