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北纬28°-30°孕育了很多神奇,我们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是这一区间;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都在这一区间入海……
这一区间,也是茶油的*金产区。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我们得益于它的太多,对它的了解,却甚少。如果我们对它的了解更多一些,会不会受惠更多?我们和中战茶油携手踏上溯源之旅。
作者.刘建勇
潇湘晨报、湖湘地理资深记者
环保公益组织绿色潇湘理事
为了搞清楚湖南省茶油资源,年,新成立的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就派出王彦、曾仲刚、游彦甫三人实地调查。王彦走西路,自邵阳走黔阳、会同、洪江、晃县、溆浦等县。曾仲刚走南路,自茶陵走酃县(今炎陵县)、安仁等县。游彦甫走中南路,自祁阳走零陵、东安、江华等县。3年后,根据三人的调查得出结论,湖南是茶油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不仅在资源量上,茶油的产量也是全国第一的。
永州的野生油茶林年,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再度启动调查。这次调查的数据,被曾仲刚等人编入报告《湖南之桐茶油》,根据这个报告的记载,年全省茶油产量达60多万担,其中产量最多的,是在湘南地区。每个县至少都有私营榨坊20到30个,油料集中产区县则有40到50个,全省的榨坊总数是个左右。
永州东安县端桥铺镇的坪山塘村,现在已踪迹难觅的那个老榨坊,应该曾被统计到当时全省的数据中。古时十里一铺五里一亭,从地名来看,介于冷水滩和东安之间的端桥铺,即是自古以来的重镇,曾设有驿站。官道从这个镇缓缓铺开的低矮丘陵间蜿蜒穿过。靠山吃山,自古以来,端桥铺各村的山山岭岭就遍植油茶。邻近坪山塘的一个村,干脆就叫茶山坪。
“我们这边油茶有接近年的种植历史,祖祖辈辈吃茶油。”年1月中旬,端桥铺镇坪山塘榨油厂的胡师能说——如果他们村里的碾盘还在,他这么说,绝不会有人质疑。坪山塘村的碾盘很大,周长有40米左右,碾磙子直径有2米5,重有两吨。通常,是两头牛拉着碾磙子绕着碾盘转。
传统土法榨油前对茶籽的烘焙“吃油不长油,长智不长脂,防病又去病。”年,第二十一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会上,湖南省林业局副局长吴剑波如是为湖南茶油代言。进入新的世纪,湖南油茶种植面积、产量仍是全国第一。
曾经服务了坪山塘村数百年的碾盘,在上世纪70年代被电动的碾机给替代了,从此无人管理。因为荒废已久,如今草木丛生,难见当年印记。时间湮灭了很多事物,但也筛选和流传下来很多美好。例如,油茶树和茶油。
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是我国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油茶组的它喜温暖,怕寒冷,要求年平均气温16~18℃,花期平均气温为12~13℃,因此亚热带的湖南非常适合油茶的生长。
自然生长于山野的油茶,在长江中下游有70多个品种,被湖南人驯养的有普通油茶、小叶油茶、攸县油茶、茶陵红花油茶等,其他仍处于半野生或者野生状态。
永州的野生油茶林原本野生的油茶树,什么时候有了人工栽培?因为缺少文字的记载,有着多种说法。有说法是栽培了2多年,有说法是人工栽培不到年。
明代的《农*全书》和《天工开物》是明确记载茶油食用的最早文献。
《天工开物》在“膏液第十二”篇章中详细记录了中国南方榨油坊榨油的场景,对产油率还作了说明:“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现推算其出油率大概在20%左右;书中还对榨油油槽的材料有记载:“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此三木者脉理循环结长,非有直纹。故竭力挥推,实尖其中,而两头无莹拆之患,他木有纵文者不可为也。”
《农*全书》对油茶作为食用油描述得最为详细:“壳中仁皮色如榧,瓤肉亦如栗,味甚苦,而多膏油。江右闽广人,多用此油。燃灯甚明,胜于猪油,亦可食。”
用来燃灯?如果不是白纸黑字,很难想象有人会如此奢侈。当然,彼时人们用茶油燃灯,并不是因为奢侈,而是因为当时人们可供选择做燃料的,非常有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茶籽,苦寒香*,主治咳嗽,去疾垢……”等记载;《本草纲目拾遗》说,茶油可润肠、清胃,解*杀菌;《农息居饮食谱》中有“茶油润燥、清热、息风和利头目”;《随息居饮食谱》对茶油更是赞誉有加:“茶油烹调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泽发生光,诸油唯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
抗战期间,宋美龄去美国寻求支援。舟车劳顿,但演讲时仍容光焕发,被记者问到如何保持极好的肌肤状态,她的回答是:“每天睡前用山茶油涂抹”。
茶油乃至油茶树的诸多美好,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古时提炼油的技术还不成熟,也未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所以,能够用到茶油的人非常少。《天工开物》和《农*全书》的记载显示,明代的中国已经终于出现很成熟的榨油方法。随着榨油方法的成熟和得到普遍的推广,油茶的栽培相应地迅速扩大,油茶产量和油茶买卖增多,明代初期专门新列了油茶税。
很可能也正是从明代开始,中国的土地上有了大片大片的油茶林。人们愿意在山上辟出一块地,专门种植和服侍油茶树。油茶树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如果不是专门成片栽种,不是经常管理,属于小乔木的油茶树,很快就会被生长速度较快的别的树种给抢去阳光,沦为野油茶林。
在湖南的山林,野生油茶树常在青冈属、木兰属、栲属等常绿阔叶林中大型常绿乔木的林下或林缘。野生油茶树缺少独步天下的霸气,或者说,它天生仁慈,甘愿自己退居边缘,也不愿意绞杀别人的生存空间,只是它没想到,它把空间让给了别人,但别人未必会照顾到它。
这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人们帮油茶树铲除杂草和别的高大的劲敌,让油茶树享有最充分的天空和土地,作为回报,油茶树把它饱含油脂的果实贡献给服侍它的人。
人工维护的野生油茶林永州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端桥铺镇和别的地方一样,去沿海地区打工的青壮劳动力日益增多。随着青壮劳动力的流失,端桥铺镇大多数茶山因为没人去铲除林中杂草、杂树,杂草、杂树疯长,三五年时间就抢去了油茶树的生存空间,把人工栽培的油茶树逼成了野生状态。
就像寒冬的梅花,按照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理论,野生状态的油茶树结出的茶果更显珍贵,只有最强者才能在“强敌环伺”的状况下照样开花结果。中战茶油的专家做过检测,野生油茶籽的含水量比人工栽培的要低,野生果压榨的茶油里面维生素E和角鲨烯的含量通常也比人工栽培的更高一些。
五六十多岁的野生油茶树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壮年劳动力出门打工后,上山摘茶籽成了苦活、累活、重活,家里的老年人干不动,这时,油菜的种植才多了起来。毕竟,油菜田多在屋前屋后,多在平整的稻田,收获起来没那么累,菜籽油以及市场上买的别的成品油这才广泛进入端桥铺镇人的生活。
很有意思的是,在外务工的端桥铺人口袋鼓起来以后,对菜籽油及别的成品油的嫌弃就多了起来、频繁了起来,对茶油的怀念也就日复一日地增加。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胡师能、胡路*兄弟,网购茶油。胡家的茶油,线上零售的用户,在外务工的端桥铺人占去了大半。
坪山塘的小作坊里取代传统撞击榨油的液“吃过茶油的人,就知道茶油的好。虽然贵一点,但,还是舍得,毕竟这是给自己和家人吃,是对自己和家人好。”
在端桥铺人只有茶油,没别的选择的年代,胡师能和他的乡邻一样,感受不到茶油到底有多好。年代初出生的他,之所以和大人一样热爱屋后连绵不断的茶山,是因为茶山能够给他带来别的美好。
对尚不大懂事的孩童来说,茶山的快乐,首先是早春三四月茶泡和茶耳带来的快乐。茶泡和茶耳其实是茶树感染上了一种叫细丽外担菌的真菌。如果是花芽感染上了这种真菌,它就不会结果,而是子房膨大形成茶泡;如果是叶芽感染了,新叶就会肉质化、膨大,变异成茶耳。
山里的零食——茶泡茶山给孩童的快乐,其次是茶果采收后的十月和十一月。这时,茶花盛开,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花朵,每朵白白的茶花,都饱噙着甜甜的花蜜。胡师能的孩童时代,还是糖果相对缺少的时代,他和他的小伙伴会折一根中空的草管,把草管伸到油茶花的花心去吸蜜。
天然的油茶花蜂蜜,柔润适口,甜而不腻,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有机酸,胡师能和他的小伙伴们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吸收了有益于他们成长发育、增强体质的营养物质。
未完待续
…
下期旅程预告
湖湘地理刘建勇:
“外来物种的辣椒统治整个湖南的时间不过百年,而本土产的茶油对整个湖南的浸润则有四百余年,到底什么才是滋养清末民初开始人才辈出的大湖南的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