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冬气温将较常年偏低极端天气为何频来袭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61.html

于梅君

没想到,11月打折力度最大的不是各大商家的“双十一”活动,而是气温!11月7日立冬日,寒潮袭来、初雪飘落,全国多地一夜速冻。降温幅度在6℃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0.1%,影响11.8亿人。截至11月7日8时,河北、山西等地共有51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11月历史极值。自7日10时以来,内蒙古通辽地区强降雪已持续约46小时,累计降雪量达到81.3毫米、积雪深度达到59厘米,打破了年来纪录。今冬初雪为啥来得这么早、这么猛?年冰雪灾害会再现吗?我国为何容易遭受寒潮袭击?

近年来11月寒潮最多

警惕今冬寒潮多次袭击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表示,此次寒潮结束后会有一些回暖,但幅度较小。未来10天至15天仍有冷空气,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此外,还要警惕这个冬季寒潮多次袭击我国。

国内气象学界将冷空气分为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四个等级,寒潮是其中的“王者”。中央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杨舒楠介绍,根据冷空气国家标准,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称为寒潮。

据近10年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寒潮预警统计,11月份寒潮过程最多,其次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较少。

为何隆冬时节寒潮反而比春秋少?杨舒楠解释,春秋属于季节转换时段,天气系统及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起伏剧烈。尤其是秋季,前期基础温度较高,冷空气影响后,容易形成“断崖式”降温,相对容易达到寒潮标准。而隆冬时节,基础气温本来就低,冷空气来袭时降温幅度往往有限,达到寒潮标准相对较少。

影响我国的寒潮一般“出生”于新地岛和冰岛附近,大约95%的寒潮在西西伯利亚累积加强,犹如经过一个“加油站”,然后兵分三路影响我国,一般可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有的甚至能抵达华南。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表示,本次寒潮范围之所以这么广,一方面受来自西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同时还有来自北极极地的冷空气助攻;另外,最近欧亚大陆大气环流发生转变,南北向移动明显,极地冷空气一路南下,又补充到了西西伯利亚。

今冬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发生极端强降温事件可能性大

今冬初雪为啥来得这么早、这么猛?要形成一次降雪过程,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充足的水汽和足够的低温。专家介绍,从11月4日开始,有一条强大的高空槽从新疆和西北地区上空向东移动并逐渐加强,到了华北上空时已经形成切断低压,而从海上登陆东北之时又发展出强大的地面气旋,这就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动力抬升条件。

前期较强的偏南气流,为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水汽。后期,当低涡系统向东北地区移动时,其从*渤海上空也裹挟而来充足的水汽。此次寒潮强度足够大,一下子就让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降到了0℃以下,最后一块“拼图”补上,多地大雪纷飞而至。新疆冷空气东移的高空槽,逐渐加强为冷涡,由于该冷涡移动速度缓慢,造成东北、内蒙古此次长时间大范围雨雪、大风和降温天气。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今冬(年12月至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

年1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年平均)或偏高;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强降温事件可能性大。

专家介绍,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而西部海水变暖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拉尼娜事件易导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

年,受拉尼娜影响,我国南方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今年拉尼娜会不会给我国带来类似的冷冬?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解释说,气温偏冷不等于冷冬;“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而“冷冬”“暖冬”则有严格标准。今年预计气温偏低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不是冷冬还要根据标准来看。

贾小龙表示,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天气,一方面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频繁,另一方面是水汽输送条件非常好,所以出现了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雨雪冰冻天气。从今年预测来看,我国南方水汽条件不如年,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的可能性较小。但在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需做好应对准备。

研究亦证明,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导致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年至年,中国的年平均降水量在增加,增加幅度为每10年增加约5毫米。其实,不仅是中国,今年欧洲很多国家都发生了严重的极端降雨天气和洪涝灾害。

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气象服务副首席信欣表示,近几十年来,我国降水日数减少,但降水量却略有增加。预计我国出现大量降水的极端天气频次可能会越来越高。“全球变暖致使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或已成为常态。”周兵强调,特别是大范围极端天气事件会给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需高度重视并加强防范。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全球控温1.5℃生死攸关

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背景。在10月底举行的20国集团(G20)峰会上,G20领导人达成协议,同意承诺采取“有意义和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守住1.5摄氏度的控温目标也成为最核心议题。

全球气温上升逼近1.5℃

这是全人类的“红色警报”

年《巴黎协定》规定,缔约国应把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出2℃之内,并努力限制在高出1.5℃。

年8月9日,联合国*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即使是在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世界也可能在未来20年内暂时升温1.5℃。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这份报告是向人类发出的“红色代码”。但即使是最严厉的减排,也不太可能阻止到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然而,如果不立即大幅减排,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超过2℃。

室内温度从25℃到26.5℃,很多人感觉并不明显。可全球升温1.5℃,为何生死攸关?

据悉,若全球气温升高1.5℃,世界中纬度地区的极端高温将比目前的高温增加3℃;北极在本世纪就可能出现夏季无冰的情形;现存70%到80%的珊瑚礁将消失;全球陆地上约13%的生态系统会被破坏,增加许多昆虫、植物和动物灭绝的风险……

IPCC报告称,曾被认为是罕见或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过去每50年才发生一次的严重热浪现在大约每十年发生一次。即使世界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以内,这种趋势仍将继续。

另外,全球气温升高1.5℃或升高2℃听上去似乎相差不大,但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却是天壤之别。

“在升温1.5℃的情况下,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比-年的平均水平上升0.26-0.77米,比升高2℃时海平面的上升幅度要低0.1米。”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磊介绍,“不要小瞧这0.1米的差异,它意味着如果以年的人口基数计算,将有多达万的人口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地球多升温0.5℃,面临频繁极端高温热浪天气的人口可能要增加4.2亿,受气候变化影响而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口增加50%。”

地球已升温1.2℃

必须深度削减碳污染

“我们现在必须果断行动,挽救1.5℃的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现在的气温与工业化前相比已上升1.2℃,并且还在上升。每上升一摄氏度的‘若干分之一’都休戚相关。”古特雷斯指出,如果现在不深度削减碳污染,控温1.5℃的目标将变得遥不可及。他强调,年后不应该再新建燃煤电厂。到年,太阳能和风能的产能应该翻两番,可再生能源投资应该是现在的三倍,以便在本世纪中叶之前保持净零轨迹。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磊也表示,年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达到了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要实现全球气温升高1.5℃以内这一目标,各国都应“迅速而广泛”地改变,以使人为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至年比年水平减少45%,年实现“零净排放”,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消除量对等。

10月31日,因疫情推迟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拉开帷幕。守住1.5℃的控温目标是COP26的最核心议题,被普遍视为“人类免于灾难性气候变化的最后一次机会”。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COP26上警告,各国在会前宣布的气候行动计划将导致全球气温在世纪末升高2.7℃,远高于《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

在COP26气候峰会上,波兰、越南、埃及等高度依赖煤炭的国家承诺逐步淘汰燃煤发电,并停止在国内外投资新的燃煤电厂。“主要经济体”(较富裕国家)将在本世纪30年代逐步淘汰煤炭,而较贫穷国家将在本世纪40年代停止使用煤炭。专家表示,各国应在COP26期间做出承诺,最晚在年前再次修订到年的减排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本世纪20年代的大幅减排可以实现。

壹点号壹点倾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