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埃及网红记者的母校,凭什么能当全球示范 [复制链接]

1#

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学生。

南通红海,北接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作为世界航道的十字路口,埃及苏伊士运河承担着全世界每年14%的海运贸易。

在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心脏城市伊斯梅利亚,有一所以运河命名的高校——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以下简称苏大)。年,孔子学院正式在苏大揭牌(以下简称苏大孔院),两大古老文明的对话有了新的平台。十一年后的今天,走在伊斯梅利亚街头,不少当地人都会说“你好”,运河地区的人们对中国有着好感,也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和而不同,同理共情,在这座中埃交流的桥梁上,流动的是和平,机遇,希望和阳光。

从“阳春白雪”到炙手可热

“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新机遇

王宁是苏大孔院同事们口中的“几朝元老”。她见证了孔院落户运河河畔,也见证了曾经“阳春白雪”的中文,如何借“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成为当地人的“硬通”技能。

“埃及艳后是我姥姥”,一句逗趣儿走红中国的埃及记者馨玥,是苏大孔院的第二期学员。年,她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拿到奖学金到北京语言大学留学,又在第六届CCTV“汉语桥”大赛中获得季*。如今,馨玥已是迪拜中阿卫视的驻华记者和主持人,中共十九大、厦门金砖峰会等重大会议现场,都活跃着她的身影。

埃及记者馨玥

提起这位苏大孔院走出的“网红”学生,王宁相当感慨:“馨玥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埃及大学生,但她抓住了机会,自己又争气,去中国后一路读研读博,成为一位事业有成的独立女性。跟汉语结缘,真的改变了她的命运。”

然而,能去中国留学的毕竟是少数。年,孔院在苏大人文学院孵化出第一个中文系——跟面向全社会招生、从汉语零基础开始授课的孔院不同,这是一个经过埃及高教部批准的、体系化培养中文人才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由中国老师教授。

“第一批20来个学生,基本都是被调剂到中文系的。”前阵子刚跟这批学生小聚过的王宁说:“可没想到的是,第一批学生毕业后,都发展得特别好。有的成为大学老师,有的做翻译引进中国作品,有的当起了商人,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今回想起来,他们也是又骄傲又感慨,起初的不情愿,却成了个人发展的契机。”

王宁(左一)带着学生们做元宵。

机遇当然青睐有准备的人。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而当时在苏大南部紧邻苏哈纳港的茫茫戈壁上,一片“人工绿洲”开始“有机生长”——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正在起步。年12月,中埃签署《中埃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合作区的发展驶上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入驻园区,崭新的就业机会就摆在眼前,懂汉语会中文,成了颇具含金量的敲门砖。

此后,不但孔院培训班的报名人数攀升,报考苏大中文系,也成了“千*万马过独木桥”。王宁粗略估算过,“现在埃及学生想来苏大读中文系,高考分数得非常高,尤其是年在语言学院成立的第二个中文系,至少要超过95%的考生才行。”

而被授予“全球示范孔院”称号的苏大孔院,又陆续在哈勒旺大学、苏伊士泰达经贸合作区开设“孔子课堂”,埃及英国大学、开罗纳赛尔城、卢克索导游工会和赫尔格达导游工会的多个教学点,也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连点成网。

授人以渔

孔院能不能再修建“鱼塘”?

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那么,孔院能不能再修一座“鱼塘”?这是苏大孔院中方院长朱廷婷上任伊始就在思考的问题。

朱廷婷原本是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一名阿拉伯语老师,年,经汉办选拔成为埃及国家电视台的汉语教学节目主持人。此后的几年里,她亲身感受着“一带一路”倡议为埃及带来的变化,欣喜骄傲的同时,还有几分雀跃。

年初,朱廷婷被汉办派往苏大孔院担任中方院长,经过几个月的筹划安排,一个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活动——“第一届埃及中资企业校园招聘会”,亮相苏大校园。16家中资企业携多个岗位参会,涉及中文翻译、电气工程、土木工程、产品设计等多个专业,吸引上千名学生踊跃参与。连伊斯梅利亚省省长都竖起了大拇指:“招聘会为伊斯梅利亚人民和中资企业提供了全新的人才交流平台。”

给埃及学生发红包的朱廷婷(左一)

今年4月,在第二届校园招聘会现场,王宁老师碰到了一对去年毕业的双胞胎:“两个孩子告诉我,她们现在在中企工作,每个月都能挣到埃磅(约合元人民币),非常的开心。”但姐妹俩还是想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跳槽”机会。

“当地的埃及公司,月薪差不多埃磅(约合元人民币),比起来,中资企业可以说是待遇优渥了。实习期工资就有(约合元人民币),然后转正,,好好干一两年,月薪涨到一万多(埃磅)是很正常的事。”王宁介绍说:“像双胞胎这样,本身家境贫寒,通过学习汉语跃升为高薪阶层,在孔院学生中非常普遍。”

除了招聘会,苏大孔院还陆续跟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暑期实习培训,共建教学基地,朱廷婷举了个例子:“有家中企给我们孔院大楼赠送了太阳能发电系统,除了用于发电,它更重要的是作为苏大工程学院和科学院太阳能专业的教学基地。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再去现场观摩并亲身参与太阳能系统的运转和维护,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还对‘中国制造’产生好感和向往。”

校园招聘会现场。

在朱廷婷看来,在中埃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孔院也要顺应形势,用文化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我们孔院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埃及发展苏伊士经济特区战略的重合点,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落户这里,特别是一些大型制造类企业。中企本地化不仅是埃及法律的要求,也是企业节约成本的需要,因此中企的人员结构,可能90%以上都是埃及本地人。但这也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中埃双方员工在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正因为如此,苏大孔院还定期为中企中埃双方管理人员量身打造“跨文化训练营”,无论室外拓展环节的团队配合,还是室内学习环节的到位沟通,都需要中埃员工共同付出信任和努力。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大家敞开心扉真诚沟通,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也变得更加顺利。

孔院2.0时代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实,就连朱廷婷这样的“埃及通”,偶尔也要被跨文化交际障碍“撞一下腰”。

到苏大孔院没多久,埃及秘书一见她就要先念叨:“takeeasy,takeeasy(放轻松)。”可是,新项目越上越多,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落实,终于激出了这个重庆妹子的急脾气。

朱廷婷说,有次活动需要做横幅,她一直催埃及秘书去联系印刷公司,结果活动前两天还是说没做好,“我告诉他,‘如果明天还没印出来,你们就给我手描一个出来!’”结果活动当天,朱廷婷到现场一抬头,就看见个娃娃字体大联欢的横幅,自己当时就“崩溃”了。问秘书,他说自己耽误了时间,确实印不出来了。他和印刷公司的几个埃及大老爷们儿都没学过中文,就对着电脑照猫画虎,熬了一个通宵……如今回想起这件事,朱廷婷也是忍俊不禁。

可以载入苏大孔院“趣史”的手绘横幅。

一杯红茶就能消磨一整天,闲适的生活泡软了时钟刻度,成为埃及人的“画风”。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组成部分,孔院老师也会把中国人对时间、工作的态度揉进教学里。“有的学生拿到奖学金,去中国留学一年,除了中文水平突飞猛进,最重要的影响是,亲眼看到中国人的勤劳,对他们的触动非常大。”其实,孔院连教学用具都很紧缺,像毛笔、墨汁这样的物件,都得老师们从中国往回背。搞活动、办比赛,经费怎么花更要精打细算。王宁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为了给学生准备演出服,两个男老师熬了好几个晚上,硬是一针一线缝了个天使翅膀出来。

除了跟企业的合作,语言文化交流的“本分”更要尽到尽好。在朱廷婷看来,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该只局限于“舌尖上的中国”、“武术中的中国”,还应当了解“学术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所以,在美食节、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艺术团巡演等等文化活动之外,孔院每月还会举办一次文化沙龙,邀请重量级嘉宾就某个主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讨论,比如今年的元宵节,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就来到孔院,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体会。

埃及前总理萨姆·沙拉夫(右二)到苏大做演讲。

此外,孔院还积极联系中国社科院,与国内多家博物馆、文物局合作,将文学、历史、考古、艺术等方面的中国文化精粹源源不断地带入苏大校园。如今,孔院大楼内的郭沫若展厅、老舍展厅和北京城市生活建筑展厅,都是相关单位在海外的第一家常设展厅。

这一切的背后,是苏大孔院老师们不计回报的付出。朱廷婷说:“‘’什么的根本不算啥,我们是‘7-11-7’,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只要工作需要,随时上线,全靠情怀和信念在坚持。”可是,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真的是把孔院当成自己的家,很有归属感,每个人都希望它越来越好。”

用朱廷婷的话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经过十余年发展的孔院,也开始进入2.0时代:“孔院开设在海外,服务当地社会,助力当地学生、民众和社会发展,是孔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实就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意思。”

年,苏大孔院依然没有放缓脚步,他们计划跟北京语言大学合作,推出本硕博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拿两个学校的学位。此外,在苏大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为提升中企招聘效率的网站也正在建设中……

红星新闻特约记者李彬彬

部分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