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化,探讨农产品贸易如何平 [复制链接]

1#
哪里看白癜风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扩张、膳食结构转型等因素都导致了全球和区域农产品需求的深刻变化。

需求的快速增长不仅导致全球和区域食物系统供需不均衡性的不断演化,也因为其空间分布的非耦合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食物安全作为新时代三大安全的基石,任何时候吃饭问题都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

由此,以农产品贸易视角来分析农业资源流动,探讨如何保障全球食物安全,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首先从复杂网络理论入手,选择谷物、油料、糖料、根茎、水果、蔬菜、奶蛋、肉类8大类64种农产品,用-年期间的贸易数据,构建全球农产品的贸易网络,定量分析该网络的特征和演化趋势;

其次,以人均每天热量流动为单位进行的折算,可以更好地反映农产品贸易对于保障主要进口国膳食营养安全的重要作用;再次,用实物量与价值量对农产品贸易网络进行加权,可以揭示两种网络差异,直观地表现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主要出口国的经济效益;

最后,通过模拟我国人口高峰时的农产品供需情景,探究农产品贸易如何弥补我国供需缺口。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从局部区域化走向全球多元化,以巴西、阿根廷、乌克兰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网络中出口端“枢纽”节点。

以中国、埃及等国为首的农业需求大国,庞大的人口总量造成供不应求,成为农产品贸易网络的主要消纳方。至此,全球已形成以欧洲、美洲为主要出口地,亚洲、非洲为主要进口地的贸易格局。

35年间,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全球农产品贸易从美亚社团一家独大到如今多元贸易格局形成,反映出主要的贸易连线也在改变,由美国-日本连线转变为巴西-中国连线,前一条连线的贸易量下降50%,后一条连线贸易量飞速增加。

此外,作为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的子系统,我国在网络中的角色也发生变化,贸易重心由大洋洲、亚洲转变为美洲、亚洲,贸易种类日益丰富,逐渐成为蔬菜、谷物、油料等产品的“枢纽”节点。

(2)34年间,全球农产品平衡关系自负转正,主要是全球农产品贸易加速的结果,并且贸易种类日渐丰富,这成为改善主要进口国膳食结构的重要因素。

以人均热量测算的农产品可及性和自给率发现,34年间上升显著,充分说明了全球大部分人口已经基本摆脱了饥不择食的状态,全球基本从如何“吃得饱”转向怎样“吃得好”,但非洲、东南亚的一些欠发达国家仍未达到最低的营养标准,全球仍有一部分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以人均热量折算的全球农产品贸易来看,荷兰、比利时为首的主要进口国,其人均热量供给对外依存度高,此类国家饭碗里装的更多的是“外国粮”。对于这些国家,农产品贸易成为其改善食物及营养安全的关键。

(3)分别以实物量和价值量加权的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表现出不同特征,实物量网络平稳增加,价值量网络波动上升。两种贸易网络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和交易规模的扩张,充分反映了全球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同时二者变化趋势的差异主要是农产品的价值属性不同导致的。

35年来两种网络中主要的贸易关系逐步趋同,实物量和价值量的主要连线从偏离到接近重合。易腐烂变质的高价值农产品偏向于大洲内部贸易或者高收入国家之间流动。宜久储远运的低价值商品则更趋于跨大洲贸易,或是从不同收入群体流入中低收入国家。满足需求和谋求较大收益是各国开展贸易活动的主要目标。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两种贸易网络中的最大进口国。同时我国在价值量网络中又是出口大国,并且逐步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在重塑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的过程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4)模拟我国未来三十年的农产品供需情景发现年9种不同情景需求总量差异可达.8Mt,相当于9.5亿中国人一年的农产品消费量。而情景9-HH表明需要增长45.4%(约Mt)才能满足30年后中国的农产品需求。

这种双高情景对中国的农产品需求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也会直接决定中国农产品生产数量与结构。农产品生产的3种方案表明基础方案1到年中国农产品产量将达Mt;当单产水平提高1-2%时,方案2将会在方案1的基础之上增加30.4Mt,达到Mt;

经过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中,经历了由进口大于出口到出口大于进口、再到进口大于出口的循环变化。目前成为谷物、油料等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角色分工发生了根本地转变,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升,我国需要逐步保证进口来源国的稳定。结合此次研究的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启示有:

1.立足国内实情,保证进口稳定(1)中国众多人口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将影响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价格及国际经贸关系。为了不受制于人,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通过推进科技进步、扩大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农业水利工程的同时,统筹谷物的战略储备、维护贸易关系、拓展进口渠道等多元化等措施,保障国计民生的安全,切实“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2)基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尽可能利用国际市场来满足国内对农产品的需求十分重要。

一是缓解国内水、土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二是将一些不太适宜耕作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发挥国内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效益高的出口产品,提高农民收入;四是减少化肥、农膜、农药和燃油的投入,实现节能减排;五是改善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丰富国内市场。

(3)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往来,提高我国在全球贸易网络的节点度。要根据不同农产品的属性和供需流向,建设贮藏、运输、国际结算、信息分析等软硬件设施,加强对国际贸易的服务。努力提升我国在农产品加工、保鲜、质量检测方面的技术水平,培育起一些大宗农产品的贸易“枢纽”。

(4)我国现阶段农产品进口量持续上升且进口来源国家集中程度较高,巴西、美国、阿根廷为排名前三位的进口来源国,产品以大豆和玉米为主,约占90%以上。存在运输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的问题。

而距离中国较近的乌克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农业资源大国,近年来出口量呈现增长态势。年,俄、哈、乌三国谷物出口量分别达到×t、×t和×t。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贸易政策与贸易环境更加宽松,为中国开展向西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联系,以保障供给安全。2.考虑膳食转型,从吃饱走向吃好(1)农产品贸易是调节农业资源时空供需不均的有效途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农产品贸易量势必将持续增加,在改善食物供给方面作用尤为重要。

因此,作为人口大国及需求大国的中国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来填补国内需求的缺口,并且成为高热量产品的主要消费国之一。(2)农产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不行,多了无益。它的供求缺乏弹性,供给上要有连续性和均衡性。

储存、贸易都是保证供给的手段,久储远运会造成一定的损耗,特别是含水量较高的产品,需要及时消费。这些特点都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从食物短缺到膳食均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34年来,我国的农产品可及性与自给率都有较大的提升,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已经基本达到正常的营养标准。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供给缺口将随着饮食结构逐渐转变而持续增大,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因此,我国对外需要:发挥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适当控制油料等的进口;对内需要:加快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以缓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4)全球营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每天卡路里与蛋白质的供给与消费量逐渐增加,发达国家已经达到kal的水平之上。

我国也能够保证在kcal的水平之上。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存在营养供给过剩问题,严重影响了饮食健康与营养均衡。因此,需要在保证达到正常的营养标准之上,倡导我国树立一个合理、健康、绿色的饮食观念。

(5)全球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大约有12%左右被浪费,农产品浪费不仅存在于生产、流通、加工、贮存环节,更多的是在日常饮食中的餐桌浪费,特别是我国每年餐饮浪费量约为万吨,相当于万人一年的口粮。因此需要保障营养元素充分进入人体,杜绝食物过剩与食物浪费,以减少不合理的损失,树立新时代粮食安全观。

优化出口结构,实现经济效益最大

(1)实物量和价值量是农产品不同的属性,以此加权的两种贸易网络能够表现其不同方面的特点。可为从事农产品贸易的经济体选择贸易对象、调整贸易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需要以较低的实物量换取较大的价值量。减少贸易成本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我国目前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合理利用国际国内的农业资源,坚持“谷物基本自给”的政策目标,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适当扩大水果、蔬菜等高价值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并利用国际资源减轻国内水土资源的压力,缓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3)进一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更加优良的品种,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是谷物和油料生产的技术水平。逐渐增加绿色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降低农产品的环境成本。结合八大类农产品的不同属性与贸易流向,建立贸易贮存、运输、结算等配套设施,增强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4)目前,在反贸易自由化和逆全球化现象已经出现的背景下,贸易矛盾不断升级、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大国,中国需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在解决逆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向更加稳定、均衡的方向发展。

(5)部分国家针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成为打破绿色壁垒的关键,而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在提高绿色经济意识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此外,还需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体系,以更强的质量保证来举得国际市场及贸易合作伙伴的认可。

加强未来供需预测,合理规避潜在风险

(1)首先需要重视人口高峰期的农业政策调整,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保障我国食物安全,并加强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全面分析及综合评估国家农业投入政策。同时,将目前主要短缺的农产品(大豆、玉米和畜牧产品)作为未来食物安全的投入重点,缓解目前结构性短缺的态势。

积极参与国家贸易秩序的制定,并加强与农业大国之间的合作,保障人口高峰期时的我国食物安全。

(2)综合新时代国家的食物需求,实施符合国家趋势的新战略。当我国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时,强调从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转向符合健康、绿色、多元、合理的食物需求。此外,在考虑充分利用全球农业资源保障食物供给多元化的背景下,制定符合未来食物安全趋势的新战略。

(3)根据整体农业发展布局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特点和差异性,制定科学的食物消费政策。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发挥我国幅员辽阔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强化各地区之间、区域内部之间的农业合作与共同开发。

(4)在解决我国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上,需要实现五个转变。第一,从重视数量增长向重视资源战略转变,如签订国际农业合作协议,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组织。第二,从重视粮食安全向重视食物安全、食品安全转变,强调食物的绿色与健康。

第三,从重视食物的够与不够向好不好转变,强调食物质量的优质。第四,从重视食物供给向食物供需两端转变,认识到食物需求是影响供给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五,从重视国内食物安全向全球食物可持续转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