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zg/141014/4492992.html关键词
一神教、西亚北非、文明起源
全文约字,细读大约需要6分钟
1.
为什么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产生于西亚北非呢?不少人首先会联想到这片土地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想探险,就从一神教的“风土”开始。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人的身体和性格大部分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英国文豪萧伯纳也支持这一观点,他举例说: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之间的差异全是他们各自的岛上不同的气候所造成的。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更进一步认为:人和动植物都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都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自然环境虽不能决定人们性格特点形成,但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强烈的干燥性和大陆性是西亚北非地区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则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这里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地带。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和西亚的阿拉伯沙漠,都是举世闻名的大沙漠。
/撒哈拉沙漠
西亚北非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对一神教的起源产生过某些影响,但对于这些影响的作用方式和达到的程度却说法不一。
2.
埃及学者艾哈迈德·爱敏认为自然环境足以解释众多一神教为何产生于同一地区:
沙漠地带生物稀疏,无论植物、动物以及人类,都较城市稀少;大部分的地方,差不多没有人类的踪迹,没有壮丽的建筑,没有大的田庄,没有茂密的森林。
沙漠地方的人,面对大自然,目无所障;烈日当空,则脑髓如焚;明月悠悠,则心花怒放;星光灿烂,则心旷神怡;狂飙袭来,则所当立摧。人们在这样强烈的、美丽的、残酷的大自然下生活,心性未有不弛思于仁慈的造物、化育的主宰的。
这或许可以解释世界上大多数人信仰的三大宗教产生于沙漠地区的秘密:犹太教产生于西奈沙漠,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沙漠,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沙漠。
日本学者森三树三郎将沙漠视为“一神教的风土”。他通过对沙漠地带与季风地带、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比较得出一神教与多神教两种不同宗教类型的各自特征和起源。
谈到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便是代表。在当今世界的宗教中,它们是最强有力的三大宗教。这三个一神教具有共同点,都是在中近东地区,也都是在沙漠中诞生。
这种思考方式的出发点来自和辻哲郎著名的《风土》一书,该书强调:在沙漠环境,人被置于与自然对立、对抗自然的状态。……在沙漠,因为人要对抗自然,所以人的意识、人格意识变强了。沙漠对人类的功绩,在赋于人类人格神方面达到了顶点。
森三树三郎以日本和中国为例,对农业民族的泛神论与游牧民族的一神论进行了对比:
日本和中国这样的农业民族,古老信仰均为泛神论,也就是说,承认各种各样的自然物中均有精灵存在。
所以,农业民族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与自然对立,而是融汇于自然之中,是很自然的。农业的自然环境与单调的沙漠自然环境相反,具有无限的多样性,而且存在着无数精灵,于是,自然出现了多神教。
农民民族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定居性强,以小的部落为中心,闭锁性大,缺少游牧民族那种追求以战斗为中心的部族统一的志向,因而不会刺激产生一神教,并使泛神论的多神教容易存延。
日本和中国这样农业民族的宗教,先取的是多神教方向,而且,神的性格温和,具有女性倾向。这和在沙漠中诞生的神之严厉男性特征形成了鲜明对照。
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将一神教的产生归因于沙漠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游牧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影响,都将人视为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者和接受者,而没有充分考虑人对自然也有主动影响的一面。
3.
另一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是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就将一神教的产生归结为人主动回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文明社会对恶劣自然环境“挑战”的“应战”。汤因比说:
大西洋的地理发现被人类的另一项伟业——一神教的精神发现所超越。贡献这项成就的是一个叙利亚的社会,它因大迁徙运动而被置于一处自然条件甚至劣于腓尼基沿岸的地区。
希伯莱游牧部落的以色列先驱们移居到以法莲和犹大寸草不生的山区,把自己从游荡的牧人变为定居的农人,勉强在荒山秃岭、贫瘠多石的土地上挣得可怜的一口饭食。这个贫困的农民部落无声无息地生活,甚至到了公元5世纪这样晚后的时候,当所有以色列的伟大先知们都说出了他们要的说话时,以色列的名字仍然不被希罗多德所知,在希罗多德的眼里,以色列的土地仍旧冠以巴勒斯坦的名称。
但在心灵的理解力方面,以色列人超过了腓力斯丁人的*事实力,也超过了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在以色列荒凉闭塞的高地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神圣的灵感,它使得这块不被人知的荒野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成了一处优雅之地,成为冶炼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的熔炉。
汤因比的这套“挑战-迎战”理论,也受到质疑。比如说,某个文明社会解体或流产的原因是“挑战”过强,还是“挑战”不足。汤因比的回答是:“挑战和应战之间的交换作用依赖于回应递减的著名规律”,也就是说“挑战越大,刺激越强”这条法则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必然影响当地居民的宗教观念,但要了解这种“挑战”达到何种程度以及与一神教的产生是否有直接关系,则需要分析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具体特征及其对宗教观念的影响。
4.
沙漠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气候干旱炎热,自然条件恶劣。在这种酷热缺水、土地贫瘠的恶劣自然条件下,当地居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证。他们只能听天由命:如果水源充足,可以维持生活;一旦发生干旱,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危机。在危急的时候,一些沙漠居民甚至将棍子插入骆驼的喉咙,迫使它吐出胃里的水勉强作为饮料来维生。在这样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放牧或种植,其困难和收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甚至有学者说:由当地居民的体格,就可以窥见沙漠的饶瘠和荒凉。此外,沙漠天气也变化无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就飞沙走石,白天酷热逼人,夜晚则又寒气刺骨。这些都为沙漠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干旱缺水、天气炎热、道路不明、食物缺乏这四件事,即使在承平时期,都是他们要全力应付的劲敌。
这些来自自然界的种种压迫,是沙漠居民不愿忍受但却无力改变的,当他们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解决途径时,他们只有将这些来自自然界的压迫归结于超现实的世界。
沙漠的另一个自然特征是它没有茂密的森林、雄伟的建筑,稠密的云层遮住那飘渺无垠的蓝天。抬眼望去,那湛蓝的天似乎伸手可及却又远在天边;似乎清澈透明却又深不可测。正如艾哈迈德·爱敏所说:“沙漠中的居民,内心常充满着恐怖与纯洁的情感;因为沙漠里,除了造物主创造的自然物外,什么东西也没有”。
在对自然认识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初民般的对自然的纯朴感情,无疑会引发沙漠居民对超自然的存在向往和追求。同时,沙漠变化无常的天气又仿佛喜怒无常的人,这一方面使沙漠居民对自然力产生由衷的敬畏;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幻想中的神往往具有人的特征。
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当地居民通过长期集体无意识的沉积,使最初有个人色彩的宗教观念凝聚成为其民族性格中共同拥有的宗教原型。但是,沙漠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只是为宗教的产生提供了诱因,与一神教的产生却无必然的联系。
5.
我们可以说沙漠地区易于产生宗教,甚至可以说沙漠与人格神的产生有某些必然的联系,但无论如何却找不到沙漠与一神教起源有必然联系的直接证据。否则,如果说沙漠的特殊自然环境与一神教的产生具有某种必然联系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神教就远不止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了,而是至少应该与全世界的沙漠数量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沙漠可以被称为孕育一神教的特殊“风土”,但要解释一神教起源这个典型的人文问题,不能“蔽于天而不知人”,只考虑自然环境,而忽略了地理枢纽和人文环境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从这两个角度展开探讨,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