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痤疮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法老·诸神·木乃伊——古埃及文物特展”见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龙文泱通讯员李叶陈沐
9月28日,湖南省博物馆联合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共同打造的“法老·诸神·木乃伊——古埃及文物特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甄选了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馆藏的余件文物精品,跨越余年,分为“尼罗之歌”“多元信仰”“不朽传奇”3个单元,展现了古埃及独特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丧葬文化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在湖南省博物馆内,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则反映了汉代湖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展览顾问、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埃及学博士李晓东告诉记者,两种文明有许多有趣的相同之处,如古埃及人和辛追夫人一样也有“永生之梦”。
古埃及人中国人,都爱美爱生活
在茫茫沙漠的狭长绿色生命带上,古埃及人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审美意识和民族信仰。第一单元“尼罗之歌”勾勒了古埃及人的生活图景。
农耕场景壁画局部、书吏雕像、厨师小模型等,再现了古埃及人农耕和劳作的场景。
新王国时期的大祭司夫妻组像常置于葬礼室或大神庙里,在仪式中接受供奉。它展现了当时埃及人流行的形象和服饰:男子头戴短假发,上身裸露,下身穿及踝长裙;女子则着紧身长裙,发型是当时流行的风格,发髻延伸到胸前,额前两缕精心编成的辫子沿两颊垂下。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身躯被涂画成了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身体则是淡*色的。
古王国时期的镶嵌装饰木盒、前王朝时期的鱼形调色板、中王国时期的雪花石膏香料瓶、拜占庭时期的木梳……在繁忙的生产活动之余,古埃及人也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个人装扮。他们会佩戴色彩绚丽的首饰,使用本地或进口的香水、化妆品打扮自己。
同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遗物,也体现了汉代湖南人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不同时空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共通性
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早期王朝时期,古埃及就出现了象形文字并逐渐系统化。“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商代,比古埃及象形文字晚了一两千年。中国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在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却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李晓东说。
如“日”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左边是一个圆圈中一个圆点,右边一竖;中国汉字是矩形中一横。它们的本意都是“太阳”,还都可以作为时间计量单位“天”,或者指一天之中具备日照的特定时段。此外,古埃及文字读作“ra”,与汉字读音也十分相似。
更明显的共通性体现在古埃及人和汉代湖南人永生不灭的丧葬观念。
如马王堆汉墓中,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力图保留生前面貌的辛追夫人遗体、包含人俑与各种器物的陪葬品,蕴含了汉代湖南人对永生的渴望和对身后世界的畅想。本次展览中,阿布考石碑描绘了为死者祭献的场面,这种场面大量出现于墓室之中,它们与墓室内陪葬的实物一样,表达了古埃及人希望在冥界依然能够享受他们生前富足生活的愿望;名为沙布提的小雕像个为一组,最初用于代替死者在阴间劳作,后来具有伺候墓主人的奴仆的意义……诸多文物都体现了相似的文化特征。
“只不过,两种文化表现的具体形式不一样。”李晓东说,如T形帛画的形状和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凿岩陵墓的形状非常相似,表达内容类似,只是排列方式不一样。T形帛画描绘了通向天国的仪式和途径,上、中、下分别是天上、人间和地下。凿岩陵墓形状以T形为主,中间是又大又长的走廊,有浮雕壁画和纹饰。走廊两边的画面非常生动,一边是此生的世界,另一边则是身后的世界,死者要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关口才能到达梦想的天国。
李晓东说:“渴望重生和永生,是每个民族共同的愿望,它不是无本之木。人们观察天地的变化,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水的涨落都是循环往复的。人死后,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期盼亲人回归的想法,这些都构成了人们对永生的追求。而生活中的高山河流、农耕劳作、饮食起居,则是人们对身后世界画面想象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