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青釉人首鸡身俑rdquo [复制链接]

1#
广东省博物馆临展《唐蕃古道》,一尊青釉人首鸡身俑,十分讨喜。

俑上身为人形,下身为鸡形,俯卧于长方形座上。人头梳髻,长胖脸,双目微合,昂首挺胸,鸡尾高翘,双翅展开,双脚张爪并列前伸,作欲飞翔之状,造型别致,极富想象力。

这种人面X身的艺术设计,在中国,还有那个出现在历史课本上的国博馆藏“人面鱼纹彩陶盆”。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来加以崇拜。在国外,有埃及人面狮身像,那是对神力强大的崇拜?

西双版纳一酒店门口的守护神下方似乎是人面狮身的另一个版本。

电影《纳尼亚传奇》人面马身的勇士,是不是受了埃及人面狮身像的启发?

唐代青釉人首鸡身俑,年重庆万州驸马乡出土。

所谓俑,是中国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古人认为,人死只是肉体死亡,但灵*不灭,灵*还将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此,就把死者生前所使用的人、物作为陪葬,带入另外的世界继续使用,使他像活着的时候那样富足、安逸、顺当,不要遇到麻烦。这种灵*不灭的生死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出现。

中国商代盛行人殉和人牲制度。周代,部分地区也残存着人殉的陋习,秦国著名的有道明君秦穆公就曾用大量的人为他殉葬。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统治阶层认识到奴隶也是生产力,能为他们获取更多的财富,就渐渐地不舍得用奴隶殉葬了,转而用木头、陶土等制作偶人来取代活人随葬死者,俑就这样产生了。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为后乎”(《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

孔子仁义,反对以俑殉葬,其实以俑代活人殉葬,本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公元前年,秦献公下令废除人殉制度。以俑作为随葬品,即用陶、木、铜等做成人的形状来代替人殉。

秦代可能处于用俑替代真人来殉葬的转变过程当中,用大量陶俑随葬的做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真人真马大小的大型陶质兵马俑就可以看作殉人的替代品。

?汉代,是俑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高峰。各种形象、各种身份的人物和动物,都被做成了俑或者陶制模型,用于随葬。当然也有少数殉人的,比如,西汉南越王墓中就有15个殉人,包括南越王的四位夫人。

唐代,也是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期。各用俑随葬的习俗已很普遍,一般的贵族甚至普通民众也都可以使用。唐三彩就是陪葬明器。下面六图为国博馆藏唐三彩。

到了宋、辽、金、元、明时代,用俑做随葬日趋衰落,清代初年已经绝迹。从产生到消亡,俑的使用延续了多年,埋葬于地下的俑,数量巨大,种类繁多。

随着时代的变迁,俑的类别和造型也各不相同。从质地看,有陶、泥、瓷、木、铜、石、铁等多种。

从身份看,有将官、武士、文吏、贵妇、农人、商人、圉人、奴仆俑、侍从俑、天王俑、仪仗俑、歌舞伎乐俑等各类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面貌,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丧葬制度和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治、经济、文化、思想、*事和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唐代青釉人首鸡身俑,稀罕在不是写实俑,应该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设计,冥冥之道,羽化成仙。

它的设计,还让我想起了林黛玉的《葬花词》:“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