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智慧与法律,谁更聪明?——《埃及神话故事》中故事性修辞的逻辑分析
董小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北京)
四.法律意识
埃及神话故事与巴比伦神话故事相比有更多的诉讼、民事纠纷,有更明确的法律意识。
尽管故事中对现实世界中的法庭、法庭程序没有详细的说明,但是对冥界的审判倒是有确切的描述。
在对死者进行审判和灵*的称量时,在双重正义之堂的中间放置着一座巨大的天平,旁边站着真理和正义之神玛特,准备称量死者的心脏。玛特的形象是一跪坐的女子,头上戴着鸵鸟的鸟毛,这是她的名字——真理和正义——的会意符号。她是法律、真理和正义的女神,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法律和真理。象征着正义的女神。
她是冥王俄赛里斯手下的随员,在审判的大堂里,两个一模一样的玛特女神立于两端,故此大堂称为双重正义之堂。(对死者的判决和灵*的称量,)
冥界中虽然有冥王,即统治者在冥界的最高权威,却也出现了正义与真理之神,是审判的标准与权威。
《空中造房子》虽然没有讲那个商人是如何的告状,如何递诉讼状等等这些东西,只是说了一句说法老知道了这件事儿,最后的结果实际上是法老给了一个审判:要他在空中造房子,等于是惩罚,因为如果不能完成的话就要被处死。然而,阿布努瓦斯最后靠智慧赢了官司。
在故事所表现的现实世界中,谁来主持公道?我们看到有神仙作的法官,有法老、法官,判案的根据却是语言所表述的道理,或者说是逻辑推理,没有形成法律条文,很少使用证据、证人等现代司法程序。
先看看执法者怎样主持公道。在故事《主持公道》中,讲的是一个诉讼的故事,法官却是神仙。
穷人赛克赫提赶着他的驴子,路过富人亥木提的领地。富人亥木提却用他的围巾挡住了路,驴子没有办法走,只能踩到他的田地,并且咬了一口麦穗,于是,亥木提就要把而穷人的所有的财富也就他的驴子夺走。之后,赛克赫提靠祈祷请拉神来主持公道。当做法官来审理案件的是拉神,没有判断的过程,也没有推理的过程,只是说,“贪婪自私的亥木提,你知罪吗?”就把“亥木提家中的牛和羊、小麦和大麦,驴和狗都归赛克赫提所有。属于亥木提的一切,都分给贫苦的农民,亥木提自食其力吧!”(主持公道,)
可见,人们还信奉神,还只是把神仙当做是非的仲裁人。说明神祗在人们的心中不仅是自身生命安全的保护者,也是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可是这种判决是否太重了?没有判刑一说,要么剥夺财产,要么剥夺性命。应该说是穷人的心愿。后设命题是,不要贪婪,设计害人,否则会失掉一切。
后来,法官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了。可是凡人并不能主持公道。
《糊涂的法官》中的法官卡拉科什,其实,法官并不是糊涂,而是一个贪官、坏官。他就像一个开设*场的老板,是庄家,不管是谁来打官司都各打60大板,罚60第纳尔,因此不管谁来打官司都不会赢,赢的只是法官。而且,最初的肇事者,作案人就是法官自己,并且胡乱判案。
他把甲送到面包店去烤的鸡给拿走了,然后却告诉面包店老板做伪证,说,“你正要把鸡往烤箱里放的时候,它忽然长出翅膀从店里飞走了。”
甲要烤鸡不得,与面包师打起来,面包师扔石头,把在路边睡觉的乙打死了。
乙的弟弟又与面包师打架,面包师一拳打在丙怀孕的妻子的肚子上这使她当场流产。结果法官对丙说,“现在让面包师把你妻子带走,等到她像在这次流产之前一样怀上孕再交还给你。”
面包师想自杀,从塔顶上跳下来,像一块巨石一样砸在丁的兄弟身上,把他砸死了。结果法官对丁说,“让面包师到街上慢慢地走着,你到塔顶上去往他身上跳,就像砸死你兄弟一样把他砸死。”(糊涂的法官,~)
谁要对判决不服,就打60大板,罚60第纳尔(中国人常说:各打50大板)。法官包庇的是他的同伙面包师,实质是掩盖自己的罪恶。这从反面证明,埃及人不相信凡人法官的判决,而相信神的判决。
在现实故事中,虽然有这样的坏法官,但是埃及人的法律意识还是不断地在提高。
《医生哈桑》。医生哈桑与亲王本来是恋人,结果他的两个姐姐,在亲王从泉水中出现的地方撒上了碎玻璃,就把他割得体无完肤,亲王还以为是哈桑在害他。哈桑治好了亲王。亲王醒了以后,他与她一起吃了一盘糖粥,后来,他们再见面的时候,她说:“我以同你一道享用糖粥的哈桑的名义恳求你,听我说,我把一切告诉你。”这样,亲王得知原来是她救了他的命,她从来没有伤害过他。(医生哈桑,)
此故事中虽然没有诉讼,却有误解与纠纷,哈桑医生以“唯一知情的情节”作为证据,为自己辩白,并找回了爱情。
在诉讼的过程中,输赢要看当事人的辩白的能力,更多的是讲故事的能力,因为他们是用故事讲道理。
《王位之争》讲了法老死后,他的儿子和他的弟弟争夺王位的事情,而王后支持王子。王后变成一位牧人的妻子(神性),给王子的叔叔讲了这样的故事:
我生有一个儿子,我丈夫死后我的儿子开始照料他父亲的牲畜,可是有一个陌生人来到牧场,对我的儿子说,“我将击倒你,掠夺你父亲的牲畜把你赶走。”王子的叔叔说,“当一个人的儿子还在世,他怎么能够将牲畜交给陌生人呢!”(王位之争,)
叙述方法是故事套故事:王后假借牧人的妻子说话。但道理不通:陌生人抢夺牲畜的情况与王子的叔叔与王子争夺王位稍有不同,因为王子的叔叔不是陌生人,他与法老是有血缘关系的。这涉及到继承权究竟是嫡系的儿子优先,还是同辈优先继承的问题。
另外,如果是讲理的话,皇后讲了这样的故事,王子的叔叔就应该放弃争夺王位了,但是他们的争夺还在继续,甚至王子因为王后不肯杀掉其叔叔而把王后杀掉,也就是杀害了自己的生母!这反人伦道德的事太丑陋了!情节中隐约有《哈姆雷特》的影子。
用讲故事的方法说道理,用“同理”的故事希望对方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改变做法,如《怪物和孩子》《老太婆聪明的儿子》,说明法律的作用还不大。即使有民事纠纷,当事人想寻求仲裁者,评评理,但还没有形成法律诉讼,虽有证人、证据出现,但未形成必要的法律程序和手段:没有刑讯,没有审问,有申辩,更没有法医,没有检验。故事中的解决方法主要是类似于法庭辩论的辩论,靠思辨和辩论判案,辩论的方法主要根据“同理”,即用类比的方法使当事人或法官明白道理,实际的作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是,不管怎样,开始辩论就是好事。《雄辩的农夫》,与其说这个农夫是雄辩的,不如说,埃及人的法律意识在觉醒。
农夫遭强盗欺负,他9次上门找财*大臣希望他主持公道,但是财*大臣一直沉默。农夫没想到的是,这位财*大臣已经把他9次请求一一记录下来,并且禀奏了国王,国王授权他处理此案,终于为农夫伸冤。此文的最后一句话是:“农夫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告倒了强盗伸张了正义。这种为正义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可贵。”(雄辩的农夫,)
《怪物和孩子》中使用的同理:
“从哪儿出来的,回到哪儿去。哪里摘下的烟叶,就在哪里装上去。”(怪物和孩子,)应该是同理,但是有些事情是回不去的。因为“摘下的烟叶无法装回原处,也无法使从怪物的脸割开,放出来的人,再放回到怪物的脸上去。”因为怪物已经死了。这两种情况都是“覆水难收”的道理。
《老太婆聪明的儿子》实际上是一道法律题。老太婆他们家来了一个商人,听说老太婆的儿子聪明过人,因为家里很穷,因此,这个商人对青年说,如果你能在结冰的湖里站一夜,我给你1万第纳尔。他的母亲在岸上等儿子,给儿子照亮,一直陪着儿子在湖边过了一夜,但是,商人却不给钱。其理由是,“因为你站在结冰的湖里的时候,你的母亲在给你整夜取暖。”(老太婆聪明的儿子,)这是有意把“照亮”与“取暖”相混淆。
老太婆和儿子请来了法老和大臣,然后,说要宴请他们,结果他宰完羊,把它切成小块放在锅里,并且生了火,可两者相距很远。法老他们等了一天,连一杯咖啡也没有喝到。法老指着厨房说,“肉和米离炉子很远,这些东西就是10年以后也烧不熟。”那老太婆的儿子说:“陛下,您不要发火,你想想在冰冷的湖水里站了一夜,我的母亲只是疼自己的儿子,给我照照亮,如果,您如果认为那也算是母亲给儿子取暖的话,那么这里的小菜也早就该烧熟了。”(老太婆聪明的儿子,)
同理,“取暖”与“烧菜”还是不一样的,程度不同。老太婆给儿子照亮,估计用的是火堆或火把。火把会照亮,只有离得近,才有温度或热度;火堆可以取暖,但也要离得近才行,可是,老太婆的儿子是站在湖水中,水火不相容,一定会有距离,所以,也不可能取暖。烧菜需要热度,在烧菜的时候,锅的旁边都会有温度,甚至热度。距离远了,连做饭烧菜的火都不起作用,更不要说火把的火了。这是一种归谬法。距离远了,就不能加温却是同理。作为临时法官的法老还是明白事理的。同理的事情可行便都可行,不可行便都不可行。这说明埃及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事物有相似性,开始抽取其中的道理,但还没有进入抽象范畴。而同理来自于“相似性”,同理发展下去就是法律条文,即法律条文就是根据某一案例而制定的,意思是其他类似的情况同样办理。示意图:相似性、同理、法律条文五.智慧与法律谁更聪明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埃及人的智慧与法律意识同时在生长:故事的内容是智慧与法律意识的载体,同时,讲故事的方法也是文学方法,也是智慧得以显现的载体,也是法律诉讼的初期方式——“同理”的重要手段。也由此,智慧和法律既相辅相成,也在格斗、较量。
《聪明的老人》所想出来的妙计实际上是诈骗的方法,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不益模仿。
老人的衣服和驴子确实是像商人借的,但是他却对法老说,“尊敬的陛下这个商人,平时真会血口喷人,无理取闹无端的陷害别人。他指责我骗了他的银币是没有理由的,也许他会说,我骑的驴子也是他的,”商人说,“当然是我的。”老人说:“难道我穿的衣服也是你的吗?”商人气的叫了起来:“这些衣服当然也是我的。”(聪明的老人,)
老人是先发制人,他说了真话,却是以否定的语气,并且有前面一句“指责我骗了他的银币是没有理由的”作铺垫,作为前提灌输给法老,法老就认为是这个商人无理取闹,而不相信老人身上的衣服是商人的。最后一句话是,“老人用自己的智慧,既得到了个银币,又得到了驴子和衣服。”(聪明的老人,)可是作为法官的法老却是一个真正的糊涂法官,而商人只好忍气吞声。
这只能说明当时的法律是不健全的,1)只有一个法官来做判断,如果这个法官判断错了,没有人来纠正,就是冤案。既没有法律文本,法律依据,也没有监督。2)就是有法律条文,该法律条文也应该寻求公平,即应该一视同仁,可是从这个故事来看,当时的埃及人还是同情穷人,憎恨富人,所以在判断的时候就会有偏向。3)这时判案,人们不看证据。如果商人能够拿出证据说老人身上的衣服是他的的话,那么这个官司不难判断。其结果就是,虽有法官,有申辩,却没有公平和正义。此案,是狡辩钻了法律的空子,算是智慧赢了法律。
紧接着一个富商的故事,是说富商为了拯救穷苦的人们而变成了一个乞丐。这就太不公平了,赈灾不能靠个人的力量,必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虽然被救济的人非常尊敬这个已经变成穷人的商人,而且拿出家中最好的吃的东西给他(富商故事,),但是这并不能够表达社会的公正。恰恰相反,让好人变穷,好人受罪,好人不得好报,则是一种社会的不公正。这不能引导人们向善,反而会引导人们趋于自保,于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不利的。这次,智慧与法律都输了,因为没有保护好善良。
《七只(头)牛犊之争》,也是一个阿凡提式的法律故事。说是一个人把母牛放在邻居家的牛棚,让邻居帮助照管,结果母牛和公牛关在一起,等他回来的时候,母牛怀上小牛犊,并且产下七头小牛犊。可是邻居只还给老头母牛而不还小牛犊,他的理由是,这些小牛犊是他的公牛产的。
阿布努瓦斯相当于阿凡提,其实是一个民间的法官或者说是民事调解人。他到了邻居老头家说,你借我3个卢比吧,我想买礼物送给我的父亲,因为他生了我,结果老头说,“不是你的父亲生的你,而是你的母亲生的,因为,没有听说过男人会生孩子的,只有女人才会生孩子。”于是,阿布努瓦斯就说,“既然男人不会生孩子,那你为什么抢走牵来母牛那人的牛犊?你说过,是你的公牛产的牛犊。”显然,这老头因说错话而败诉,只好把七头牛犊全部交还给了它们的主人。(七只(头)牛犊之争,)
其实这个判罚也不公平,毕竟没有公牛,母牛也不能够怀孕,因此,还是应该有配种费的。既然有七头小牛犊(母牛一次产下七头小牛犊确实是创记录的,好像牛的生育能力比较低,一般只产下一头),为什么不留一头或者两头送给那个公牛的主人呢?
此故事中,同样靠语言辩论,靠同理说服人,靠初级的逻辑推理判案。作为法官阿布努瓦斯的判决执行了,作为判决的依据是同理的故事,智慧赢了。但是判决太绝对了,不合理,应该考虑到在生育这件事中,公、母都有作用。所以,智慧有欠缺,因而法律也有欠缺。智慧与法律既都赢了,也都输了。
在《穷农民智斗强盗》中,强盗来了,穷人让妻儿躲起来,谎称妻儿得了瘟疫死了,要强盗帮忙抬,把强盗吓跑了,还得到了强盗手里的粮食和一把刀。(穷农民智斗强盗,)
这个故事中所谓智慧就是欺骗,穷人把强盗给骗了,得到并享用强盗抢来的东西。穷人骗富人或强盗,似乎有道德优势,好像穷人骗人就有理,就该被同情。法律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只问事理,不问身份。强盗抢劫不对,穷人骗人也犯了欺诈罪。在这一次的穷人的智慧与法律的较量中,法律缺失,不在场,但智慧输了。
在《聪明的妻子》中,丈夫在人面前吹牛,说“我能丈量出土地,在明天天亮之前,能算出地球从日出到日落有多长。”结果他的妻子对他说,“不用害怕,我教你一个办法摆脱灾难。你明天去找打*的人,在他们面前插一根竹子(杆),你说从这里到日出的地方有多少尺,到日落有多少尺。要不信,你们自己就去量,如果我算错了一尺,就惩罚我,拿走我的房子和房子里的一切东西。”(聪明的妻子,)
这题出得有些怪:“算出地球从日出到日落有多长”,是地球的直径,还是地球的圆周?太不专业了。可见,埃及人当时的知识水平,太阳围着地球“日出、日落”,显然信奉地心说。
记得小学的课文,就有与此相同的情节。一个地主为了不给长工付工钱,就说问这个长工:“你说我的脑袋有多重?说错了,工钱就不给了。”长工说:“3斤6两。”地主说,“不对,是4斤2两。”长工拿来把刀说:“不信?割下来称称!”
这是把不可知的答案归为不可做的事情,以“不可求证”证明答案正确。算是一种诡辩式的聪明。这一次智慧赢了。
《穷哥哥和富弟弟》哥哥和弟弟一起盖了一桩房子,买了一头驴,后来弟弟在地里找到了一个宝库,从此发了家。盖了一座新房子,却还要哥哥分他一半家产。哥哥不服,找到法老,法老支持弟弟的说法:“每个人可以支配自己的财产。”结果弟弟叫人把驴杀了,分了一半肉;把房子拆了一半,另一半也没法住人了。法律看似是公平的,但是,驴是活物,分一半就要被杀死;房子拆一半,另一半就废了。这是弟弟利用法律欺负人。
他们的矛盾也是这样解决的,弟弟的儿子吃了哥哥种的豆子,哥哥说,“你的儿子吃了我5粒豆,所以我要抛开他的肚子取出5粒豆。”弟弟说,“我还你5斗豆,只要你不杀我的孩子。”最后哥哥赢了,达到了目的——弟弟分了一半家产给哥哥。哥哥说,没想杀弟弟的儿子,只是给弟弟一个教训:
往上面扔石头,石头回落在自己头上。
你侮辱了别人,自己的一切就失去。
你想作恶,先害别人,到后来更加害自己。(穷哥哥和富弟弟,)
这首诗告诫人们不要作恶,作恶是想害别人,其实是害自己,损人不利己,这是叙述者的后设命题。哥哥使用的方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次智慧赢了。
《渔夫和聪明的妻子》。渔夫的妻子是渔夫打上来的一条鱼,她说,“我被一个万恶的妖魔变成了一条鱼扔进了河里,这是我原来的家,你把我打捞上来就破了符咒,使我恢复了本来面目。”
可是渔夫妻子的美丽被该国执*的亲王看见了,他想要除掉渔夫,夺走他的妻子。因此他给渔夫出了很多难题,但都被渔夫的妻子化解了。第一个难题是,“我要你明天来见我必须一边哭着一边笑着,要不然我就要把你关进监狱。”渔夫妻子的解决办法是,用拳头把洋葱打碎,用鼻子使劲地吸,洋葱就会使人大量流泪,同时一边走一边放声大笑,这样就会出现一边哭着一边笑着的状态。第二个难题是,“既要穿着又要光着”,她的解决办法是,光着身子穿着渔网。第三个难题是,“带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要能给我讲个故事,不然我就砍掉你的脑袋。”前两个难题都在现实生活的范围之内,第三个则超出了现实范围,因为没有新生的婴儿会说话,只有神仙可以做到。结果,渔夫真的抱来一个婴儿,而且婴儿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家有万贯的富翁,他占有大量的土地,每年出产大量的小麦、大麦、水稻和玉米。有一年,他决定所有的土地都只种芝麻。芝麻获得了丰收以后,他经过精心的检查,最后发现少了一粒芝麻。结果,富翁不肯放过,一定要找到这粒芝麻,于是他就让所有的雇工去寻找。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都没能找到。就为了那一粒芝麻,富翁使他们受尽了折磨,结果,……”
“无稽之谈!”亲王打断他的话说,“富翁有成千上万袋的芝麻可以任意使用,为什么非要那一粒不可呢?”
“为了同样的原因,一位亲王有全国的粉黛供他选择,然而他却非要某一个不可。为此,就不择手段,利用他的权力来把她从她丈夫身边夺走。”婴儿不客气的说道。
这一斥责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这位亲王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坏人。这一次他赦免了渔夫,从此再也没有试图拆散他们夫妻。
到此,就可以用通常的说法来结束故事了:从此以后他们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渔夫和聪明的妻子)
婴儿讲故事虽然是超现实的,他用讲故事的方法让亲王不再为难渔夫的方法则是类比,让亲王明白“同理”,这种方法只能遇到讲道理的人才行得通。只是类比的事情有些古怪——怎么就能知道在一袋子芝麻中,且不说许多麻袋中,只少了一粒?但不管怎样,智慧又赢了。
一个商人给他的儿子出的难题更实在:“要带上这只羊,如果你能在市场上以最高的价格把这只羊活着卖掉,同时留下他的一磅肉和一磅骨头,这样就毫无疑问地向我证明,你有了商人所有的那种欺世之术。”
商人要培养儿子学会欺世之术,显然埃及人给商人的定义就是只会欺诈骗钱之徒。聪明的媳妇的解决办法是运用智慧,既不欺诈,又不违反题目的规定,圆满解决问题。
“首先我要把羊毛剪下来,把它纺成线,做一条新式围巾,因为纯羊毛围巾供不应求,这一条围巾就可以抵上市场上半只活羊的价钱。然后我再把两只羊角锯下来,这些(据她仔细观察)够一磅重,这样你就有了那一磅骨头,我再把羊尾巴割下来,这(她内行地用手掂了掂)也够一磅重,这样你就有了那一磅肉。然后,我把羊赶到市场上去,尽管它缺角少尾,但也可以卖个好价钱,因为这只羊又嫩又肥,是家里养的。”
第二个难题是,让未出生的儿子把午饭给我送到地里去。聪明的媳妇扮成市长,要求她的公公交出明年的两麻袋麦子,而这麦子刚刚播种。媳妇用同理的方法驳斥了她的公公。(聪明的媳妇,)
有些题目是不可能的事情:“婴儿讲故事”、“让未出生的儿子把午饭给我送到地里去”。如果是神话故事的话,神仙可以做到,但是,在世俗的故事中,主人公都用现实可行的方法把它们解决了。婴儿讲故事确实只有神仙才能做到,但是,故事中并未出现神仙,常人还就完成了神仙可以做到的事,这就让人感到神奇了。
“未出生的人送午饭”与“刚刚播种的麦子就收获”都是不可能的事,都有时间差,且两者同理。用同理的方法作反驳,一定要当事人讲理,认输才行。聪明的媳妇没有靠神仙的帮助,而是用现实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就证明,神话在埃及人的意识中已经破灭了。
因此,智慧在解题的挑战中赢了,在世俗故事与神话的竞争中赢了。
埃及人的智慧中虽有狡辩,诡辩,更相信《名言的价值》。一句名言要第纳尔,这句名言是:“把爱你的爱人铭刻在心,尽管他可能是个淘气*。”当买了这个名言的年轻人遇到一个两难的问题:究竟是肤色白皙,体态丰盈的漂亮;还是黑如煤炭,丑如夜叉的女人,究竟该爱哪一个时,年轻人就用这句名言作了回答,解决了这个两难的选择,也躲过了一次死亡的厄运。
第二句名言是“不要背叛信任你的人,尽管你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这句名言使年轻人在磨坊主的妻子的诱惑面前,坚守住了自己,使自己获得了好运。(名言的价值,、)
这才是生活的智慧。解决难题,避免了诉讼——智慧赢了。
年轻人到社会上去寻找幸福,他碰见了老牛、蝎和加里鸟,它们都对幸福有自己的感受,并让这个年轻人明白了幸福的含义:
“幸福要靠自己的劳动,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同时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人们要真诚相待,这样才能生活在幸福之中。”(什么是幸福,)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动物中的蝎子,它在众人眼里是恶*的,不是好的东西,但是蝎子对年轻人的教育也是很大的。蝎子说:
“我以前为自己有*液而感到自豪,而且觉得自己比谁都强大,谁都要让我三分,结果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大家都恨我,对我总是投以仇视的目光他们甚至要杀死我,因为我有*液。”它对年轻人的忠告是:“你平时嘴巴不干净,经常无缘无故骂人,无理与爱你的人们吵闹,你的嘴里也有*液。所以你要当心,不要用粗野的言语去伤害别人,要和蔼可亲,真诚与人相待,这样你就一辈子会没有恐惧,也不必躲躲闪闪,生活也会变得幸福。”(什么是幸福,)
名言是人类对世事的经验总结;而对幸福感觉更是人类对世事的体验,都与神话无关。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对人生有益的智慧。
综上所述,智慧与法律的较量中,各有胜负,似乎智慧赢得多些,即使法律赢,也要靠智慧。但是,法律的缺陷即是智慧的缺陷。只有法律最终赢了,社会才进入现代,智慧才赢得最终的胜利。
埃及人还没有反思到法律的缺陷,托尔斯泰的《复活》,卡夫卡的《审判》,很多作品都以庭审为重要情节来讨论社会问题。能寻找仲裁者,能用法律解决问题,已经是那个时代的最高智慧了。
用智慧完善法律,完善制度,用法律约束人的行为,才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保障。人类才可以从心理上告别对神的崇拜。
年11月21~29日读书
年12月12日构思
年1月18日初稿
年6月14日交稿
年9月9日分两部分
参考及引用书目
1.《埃及神话故事》,李永东编著,宗教文化出版社,年版
2.《伊索寓言》,绎林编译,甘肃文化出版社,年版
3.《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1~4,林桦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年版
4.《格林童话全集》,魏以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5.《世界童话精选》,任溶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版
6.《巴比伦神话故事》,姬耘编译,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版
作者简介:
董小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
一般叙述学研究
编辑:时梦柯
审核:王委艳
投稿邮箱:ybxsxy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