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城的地理环境是大自然的美妙馈赠,地理是历史之母,古代文明尤其如此。没有尼罗河就不会有古埃及,没有两河流域就不会有古巴比伦,没有印度河和恒河就不会有古印度。中国人把黄河称作母亲河,黄河之水哺育了华夏古文明。当然,地理的重要,不只体现在这些河流上,还体现在其他地理环境上,气候、位置、土壤周边情况等,无一不对人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人的活动趋向、人的性格形成等产生极大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影响。人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生存和活动的,失去了特定的地理场所,人就失去了借以生存和活动的条件。人是地球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和内容各异的许多古文明,都是特定的地理环境的产物。古罗马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评述罗马帝国的兴亡时,探讨一下罗马的地理状况,特别是它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罗马这个后来令整个地中海都战栗的帝国首都本是意大利半岛上一个不起眼的村镇。意大利半岛在地中海中部,就像一条伸入地中海的巨人小腿。“意大利”之名就是源于希腊语的“小腿”,加上半岛南端的西西里岛,则像一只巨大的靴子。这条巨人小腿把地中海一分为二:东地中海和西地中海。站在西西里岛的南端可与非洲隔海相望。意大利不仅是地中海东西两部分交往的纽带,也是欧洲和非洲之间的通道。意大利这种特殊的处于地中海中心的位置,是令人钦羡的。它似乎在预示这条巨人小腿将成为这一地区的核心,成为地中海世界的灵魂。但丁说,罗马人建立帝国是上帝安排的。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他的论断,然而,意大利半岛的确是自然界的美妙创造物。地中海是古文明集中的地方。这是任何其他地区的古文明都没有的生存环境。埃及、希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都在它周围。它们之间交流之便利、竞争之激烈、互相影响之大、彼此学习模仿之容易,都是绝无仅有的,或首屈一指的。比较起来,中国和印度两地的环境就要封闭得多。特别是中国,西部高原、大山、沙漠几乎把中国和西方的众多古文明隔绝开来。可以说,华夏文明是独自发展起来的,它和地中海的相互影响交流、渗透而发展起来的文明完全不同。然而,地中海的众多古文明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先有后。在罗马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地中海的古文明都产生在东部。意大利虽处在地中海中间,但在地理上、文化上,却属于西部。和东部的文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部的荒凉和野蛮。意大利这条小腿面向西部,背靠东部。亚平宁山脉横贯全境,由西北而东,再沿东海岸折回意大利底部,结果,使东海岸多是悬崖险滩,没有可停泊舟楫的良港。因此,意大利东部虽和希腊隔海相望,只咫尺之遥,最早受希腊影响的却不是东部,而是西部和南部。意大利是个半岛,三面环海,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有1.6公里的海岸线。平均海岸线之长,仅次于希腊。这是罗马向海外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因为地中海是众多古文明集中的地方。海外文明,对罗马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意大利必然要向海外发展。由于意大利的良港多集中于西部和南部,因而意大利走向海外,和其他文明接触不是从东部,而是从西部和南部开始的。意大利多山,全境有34是山地,但意大利并没有像希腊那样被山峦切割成许多难以交往的狭小地块。相反,贯穿全境的亚平宁山脉和河谷地使它更适合成为一个政治、经济统一的地理单位。广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没有给意大利统一造成什么阻碍,却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牧场。山区的艰苦环境也锻炼了古代罗马人坚韧强悍的性格。和希腊没有大块平原不同,意大利有广阔的平原和低地,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最重要的平原是中部的坎帕尼亚平原和拉丁姆平原。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提供了希腊无法企及的发展农业的条件。罗马就在拉丁姆平原上。北部还有意大利面积最大的平原一波河平原。波河平原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被认为是意大利的一部分。这里先后被伊特拉斯坎人和高卢人所占据,被罗马人称为“山南高卢”,因为在它的北边是古代很难翻越的阿尔卑斯山。后来,在罗马的所谓帝国时期,这里由于有适宜发展农业的平原,能生产充裕的粮食,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罗马和意大利人,开始是纯粹的农业民族,这和希腊人完全不同。他们以农为本,以从事农事活动为最崇高的工作。他们并不看重工商业,甚至认为工商业是贱业,这点和中国一样,而和它的邻居希腊大相径庭。不过,罗马终究和中国不一样,它最终还得走向大海,逞威地中海。这是它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一个内陆国家就无法向海上发展。意大利天生就是在海上发展的。它发展农业的条件虽较希腊好,但和中国、印度相比较,它三面环海的狭长半岛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太小了,而它优良的海港又为其向海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重要的是,海外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海外的文明,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的众多文明,它们所拥有的财富和所取得的成就是令罗马人垂涎的。这就决定了罗马和意大利必定是外向型的、向外发展的。反观中国,虽也有良港和很长的海岸线,但由于内陆发展的空间太大了,似乎用不着向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也由于中国的海外,没有意大利的海外那么大的诱惑力。中国面对浩瀚无际的太平洋,除了产生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的琼楼玉宇遐想外,没有任何可诱惑或吸引中国走向海外的古文明。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可惜的是,两千多年前,中国有名的一次由徐福率领众多少男少女的海外远航,不是通商,不是和其他古文明交往,而是为秦始皇寻找仙山,寻找长生不死药,而且最终一去不返。意大利和欧洲大陆连在一起,但北部的难以逾越的阿尔卑斯山和令罗马人生畏的波河河谷的高卢人却阻止了,或者说,延缓了罗马向欧洲大陆的发展。而且,当时的欧洲大陆尚是蛮荒之地,如同中国的北部一样,没有地中海那么大的诱感力。这种情况,也就决定了罗马的发展或意大利的发展是先南后北,在统一意大利后,是先海上,后大陆。罗马是受周围古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是在众多古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为不可一世的帝国的。不过,由于意大利面西背东,罗马的兴起也是由西而东的,由称霸西地中海进而称霸东地中海。地理环境对这种发展轨迹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罗马帝国的发源地是个普通的被称为罗马的小集镇。这个小集镇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姆平原,在台伯河下游。台伯河是意大利最长的河,从中部山岳顺流而下。其流域之广在意大利位居第一。下游可以通航。罗马就在台伯河的一个重要渡口上。这里河中有一个河心岛,水浅时,无须舟楫就可涉水而过。其地距地中海约25公里。这样的距离既有利于向海上发展,又可避免处于海上入侵者的视线内。这里是个非常重要的交叉点,不仅台伯河有交通之便,它还是意大利许多天然陆路的汇集点,是南北东西交通必经之地。它还是亚平宁山区取盐要道和交换集散中心,沿台伯河顺流而下或沿河旁的陆路,可十分方便地到达宝贵的海岸盐场。罗马周围有七个山丘:帕拉丁、奎林纳尔、埃斯奎林、卡皮托林、阿文廷、凯里安和维米纳尔。这些山丘给人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既可在台伯河泛滥时,免遭洪水淹没,又有宜于居住的宽敞的平地。这里的土地含有丰富的火山积灰,肥沃而又宜于种植。罗马就是在七座小山冈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也有人把罗马称为“七丘之城”,如同古代许多城市一样,优异的地理环境,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机会,也带来了和好处一样多的竞争和危险,从而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自古就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