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本文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的北大实践”系列讲座第八讲《史前文明的考古学研究——以良渚文化为例》的讲座纪要,主讲人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岭副教授。现摘录于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一、“史前文明”的相关定义
讲座伊始,秦岭老师指出东亚地区、西方的文明进程是不同的,中国有史前文明这一说法,是特指新石器晚期到二里头这些“没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的可以称为“文明”的社会。而西方以两河流域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大多包括有文字记载。因此,在全球语境下,“早期文明”这个词用得更为广泛,包括了各地区有无文字记载的最初的文明形式。不可否认,在西方教科书里,商文明通常仍然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很少有人会系统提及殷墟之前的“史前文明”。
另一个全球语境下的问题是比较的对象是否一致,当人们习惯地把中国早期文明同苏美尔、古埃及、印度河文明并列时,“中国文明”是一个整体还是以“复数”的形式存在呢?
从目前积累的全世界的考古资料来看,柴尔德提出的新石器革命和城市革命仍然是适用的。新石器革命和城市革命并不应视为是一个列清单式等着打勾的标准,而是对普遍性特征的归纳,这些特征之间可以是“或”的关系,也存在因果关系。就城市革命,柴尔德提出聚落规模增大、专门化生产、剩余生产资料集中、纪念性建筑、统治阶层、书写系统、科学、艺术、贸易和宗教的出现等十个特征——这显然不同于所谓的西方的“文明起源三要素”之说。事实上,“金属、文字、城市”作为西方文明起源准则的说法,并不是由哪位西方考古学家提出的,反而是我们中国考古学从夏鼐开始归纳提炼的结果。
无论是柴尔德的十大特征还是什么三要素,这都是对特征的描述,并不构成研究史前文明的考古学方法。因此,今天的讲座,想借由良渚文化为例,谈一下史前文明研究的视角和主要内容。
考古学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龙虫并雕”,既能兼顾宏大叙事,又能分析历史的细节。“史前文明”的考古学研究,一方面要把区域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主要是对“文明成就”的发现与研究;当材料积累多了,则还要有以区域为情境的内部视角,探讨整体时空框架下具体的变化与细节。
二、良渚文化——作为区域文明的整体视角
良渚文化的考古工作和后续研究都比较充分,所以针对一个区域文明,整体视角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比较清晰的论证,包括1,规划与规模;2.公共工程;3.社会分化(等级制度);4.农业经济规模;5.专门化手工业生产。
1.规模和规划
对良渚地区的考古学调查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从聚落考古角度提出“良渚遗址群”的概念,并进行考古调查,当时认定的良渚遗址群分布范围是C形盆地42公里内,一共有处遗址,成果以《良渚遗址群报告》为主;-:发现古城以及水坝系统,研究视角发生了改变,聚落考古的研究目标更明确,主要围绕古城遗址为中心,开展功能与结构的研究,代表成果有《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和申遗过程中的大量论述;年至今:开展了城郊调查与区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