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者:王京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其中,有一条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源远流长、使我们的文明传承不竭的阅读传统,兹事体大。 一、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文明的概念,一直都存在很多说法。笼统地说,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它包括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福泽谕吉认为,文明是一个无边无际、至大至尊的概念。“无边无际”是指,无论是思想、行为、语言、器具或一切生活方式,凡是人能够主动创造的,都是文明所包含的。“至大至尊”,是指“文明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衡量和指引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文明与文化有怎样的关系?这也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论的问题。我把它概括为“文明是积淀下来的文化,文化是活跃着的文明。”这里的文化,也是指广义的“大文化”,包括人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任何文明都是文化的积淀和反应。今天我们发展的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文化,它也是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活跃着的中华文明,又需要与外来的文化和文明进行碰撞。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二、阅读是文明传承的根本途径这个问题与文明的“三要素”有直接关系。现在对文明的判断基本还是这三点:一是聚集地,这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没有聚集地,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只有交流,人们才产生思想、产生语言、产生爱情、产生审美行为,产生价值认同。没有人类的聚居,也就不会产生人类的思想成就。二是冶炼术,它的核心是火的使用。没有火的使用,人类就只能茹毛饮血,食生肉冷食,就只能与动物无异。火的使用,也为人类以后的一系列发明奠定了基础,后来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都与火有直接的联系。没有火,就不可能有金属工具的发明和运用,也就没有科技的发展。三是文字,它是文明的核心内容。没有文字,人类所发现和创造的思想认识、知识技能乃至精神体系都不能流传,更不能得到升华。现在世界所公认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因为其都具备这“三要素”,特别是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地保留下来。其他的三个古文明中断,最终就是因为他们虽有文字,但没有被传承下来。而它们的文字为什么没有被传承?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够阅读文字的人断绝了。比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都因为这些国家的文字只掌握在贵族,或者祭师、僧侣、书吏手里,普通人不认识字。一旦文明受到外族的入侵,掌握文字的贵族阶层,有的就被消灭了,有的死后群体慢慢消失了,文字也就中断了。就如罗马入侵古埃及后,关闭了他们的神庙,懂得古埃及文字的最后一批祭司去世后,埃及象形文字也就无人知晓了。古印度多次被外族入侵,每次战争后,一些国家的贵族被灭种,剩下的平民和奴隶被异国同化,原来的文字就基本上处于失传状态。目前,印度主要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印地语,梵语仅有约1.5万人使用。文明中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字一直没有被传播到民间,掌握文字的人非常有限,文字没有被继承。文明仅有文字还不行,还需要有人能够阅读文字。一个文明只要文字能够在阅读中传承,它就不会中断。以色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在历史上被数次灭国,但是,他们的希伯来文字一直在阅读中传承,所以,多年后以色列仍然能够成功建国。三、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四个“绝非偶然”历史上,中华文明也多次受到外族入侵,而汉字虽经历了一些演化,但却能够一直传承,这就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中国的文字能够一直传承?这与中华文明的顶层核心价值有关,主要有几个“看似偶然,绝非偶然”的原因。首先,“论语里的第一句话”绝非偶然。《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0篇,以学为开端,这看似偶然,绝非偶然。《论语》一书提到“学习”的内容有近50次,可见《论语》将“学习的重要性”置于空前的重要程度,这也是孔子讲学的根本目的,并将“学习之乐”先于“交友之乐、君子之乐”,摆在第一位。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这表明,孔子与其他人有区别,不是因为忠信,而是比其他人好学。中国历代圣人先贤无一不提倡读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些哲人先贤的至理名言凝聚成民族的共识,在传承中形成中华民族的学习传统。其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绝非偶然。“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也就是,只要给我点学费,我就教你,不管你是穷人子弟、富家子弟、贵族子弟,还是一般耕种的百姓。孔子的学生中,有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贵族子弟,也有子贡、子路这样平民出身的普通人。而且,孔子招收学生不限地域,子路是鲁国人,子贡是卫国人,子夏是晋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公孙龙是赵国人。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首开私塾教育,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把文字学习还给了老百姓。因为“有教无类”,文字和知识普及到民间,民间就开始办各种各样的私塾,后来叫书院、学堂,后世普通人受教育生生不息,这是孔子伟大的贡献。因为有了这个贡献,所以中华民族的读书传统源远流长,历代不衰。这看似偶然,绝非偶然。比如书院,它发端于唐,唐朝有记载的书院共有57所;五代时期,官方书院无法统计,民间书院共有13所;北宋和南宋共兴建书院所;元代在其98年的时间内,共有书院所;明代共有书院所;清代共有书院所。其中,南宋时,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制度被确立,使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官学、书院、私学并行的时代,也为中国“阅读阶层”的不断壮大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绝非偶然。被世界承认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这中国“四大发明”之中,造纸术和印刷术两大发明,都与阅读息息相关,这看似偶然,绝非偶然。它们源自于民间的读书阶层和大量的阅读需求,所以推动了这两大发明的创造。它们又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使书籍普及到民间,不断提高百姓的阅读书写能力,使更多的人能够读书,促进了中国读书传统的形成和延续。可以说,中国人的读书热情催生了这两大发明,而两大发明又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的读书热情。当时中国的知识普及程度独步于世界,也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读书人最多的民族。最后,“科举制度绵延年”绝非偶然。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为了打破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而发明的人才选拔制度。用今天的眼光看,科举制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制度,它打破了阶层固化,是当时促进人才流动最公平有效的途径。科举制度的核心基础就是建立在读书之上的,它在中国出现并绵延年,看似偶然,绝非偶然。开创它的隋朝,早已有了很多民间的读书人,已形成了强大的读书阶层,而那时的欧洲还没有形成读书阶层。科举制的出现和延续,激发了百姓的读书热情,也推动社会出现了更多的各类书院和私塾,形成了社会上宽广的读书阶层,由此催生出了与之相关的阅读传统。中国虽然没有贵族传统,但是有“书香门第”和士的精神,虽有历代仕宦之家,但也以“书香门第”为荣。阅读促进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河里闪烁出独特的光辉、发出异常的光亮。正因如此,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强大的阅读基因,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根深蒂固。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表明中国人对阅读的重视,以及为阅读付出的努力和强大基础。这是我们文明延续非常重要的原因。四、阅读是创新发展的永续动力前面,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证明阅读与文明传承的关系,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今天,阅读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提倡全民阅读的意义又是什么?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第一,阅读是创新和创意的温床。最原始的创新来自社会需求的思想创新,而思想创新和引领的源头则是阅读。旅日学者姜建强在《读书大国不可少的配件:读书家、写作家、书评家及其他》中指出:“日本人认为,读书的奇妙并不在于把知识拿出来装进头脑中,而是通过阅读,将知识在脑中重新组合”,这与詹姆斯·韦伯·杨对创意的表述“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一样。而托马斯·科利也在《习惯致富》中指出,世界上最富有企业家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遵循“五小时法则”,也就是必须每周至少花5小时进行刻意学习。第二,阅读是“阅读-创新-再阅读-再创新”的创新链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创新孕育的过程。第三,阅读推动城市发展,是城市乃至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关键来源。从全球范围来看,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成正比,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和国家往往是爱读书的城市和国家。第四,阅读的风气和氛围,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阅读能培养出与创新息息相关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能进一步锤炼人们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正如前面所说,我们良好的阅读传统,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读书人最多的民族。而世界经验表明,国民读书率的高低,对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具有巨大的影响。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阅读传统并未完全恢复。相较于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建立了如雨后春笋般的现代大学和图书馆,以至于到现在,很多民族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传统和阅读习惯。而我们经历了历史上的历次文化浩劫,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乾隆时期的文字狱,让我们的阅读传统不断变弱。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学习运动。我们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开放,全民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推动和提升,但据统计,年全国人均年度阅读纸质图书4.76本、电子图书3.3本,合计约8本;而据前期的统计,以色列的年人均阅读量为64本(据新华网年援引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的数据),这样的差距不可谓不大。这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继续勇猛精进地推动全民阅读。五、对深圳深入推动“全民阅读”再创辉煌的几点建议在全民阅读事业上,深圳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深圳是国内第一个建造大面积的书城的城市(年);第一个推广“全民阅读”开展“读书月”的城市(年);第一个提出“文化立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城市(年);第一个建设“24小时书吧”的城市(年);第一个成立阅读联合组织的城市(年);第一个发布“城市阅读指数”的城市(年);第一个提出建设“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城市(年);第一个“为阅读立法”的城市(年);第一个开展儿童早期阅读项目“阅芽计划”的城市(年);第一个建设“全国新书首发中心”的城市,等等。深圳在全民阅读事业上的长期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居民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数字化阅读等指标上,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显示,年度深圳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为94.2%,比国民综合阅读率(81.6%)高出12.6个百分点;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阅读量18本,其中,纸质图书6.33本,比全国水平(4.76本)多了1.6本;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阅读电子图书11.66本,是全国水平(3.3本)的3.5倍。而今年的第24届读书月,也有很值得肯定的东西,据媒体报道,仅11月10日-12日,本届读书月的第五届深圳书展线上和线下就共有82万人次参与,同比增长56%。其中,各会场线下逛展人数77万人次,同比增长77%,实现销售码洋超万元,同比增长了28%。这座爱阅之城的读书热情正日益高涨。正因如此,深圳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我们在阅读上率先做到了“城市文明典范”;也正因如此,深圳还要继续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对此,我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强化和推动全民阅读深入民间的举措。鼓励各区、街道和图书馆、出版集团开展更加实实在在、贴近市民的各种阅读活动。现在各区的全民阅读热情,正在被唤醒和激发,很多区都有独创性的内容,要积极鼓励。并且,不少街道也开展了亲近社区的便民阅读活动,这些都值得肯定。我们要继续坚持“图书馆之城”建设,围绕“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来施策。同时,大力鼓励阅读志愿者、领读者、阅读推广人建设,开展“书香门第”“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让每一个都参与到全民阅读中来,让阅读的伟力和创造性,以及最终成果都在民间。其次,强化和落实“全民阅读条例”的贯彻执行。要对《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落实情况进行深入检查,并向市民公布。再次,强化和创造深圳在国内外全民阅读中的话语权。深圳是全球唯一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并且创新开展“年度十大好书”“年度十大童书”评选,推动盐田区“海洋图书”评选、南山区“科幻图书”评选、福田区“创意图书”评选和龙岗区“书香门第”评选等持续开展,形成品牌,不仅评选国内的图书,世界学者的图书也纳入评选范围。把全民阅读打造成“城市文明典范”的一面鲜亮旗帜。在此,我想分享几位学者有关阅读与文明的观点。姜建强在《读书与日本人》中说“文明要接轨、国家要强盛、教养要提高,无捷径可走,唯有多读书。福泽谕吉在《劝学篇》中说,一个国家要拥有文明的外表,并非难事,只要用钱就可以买到。但是一个国家还必须要有一种无形的东西,这就是‘文明的精神’。这种文明的精神如何养成?福泽谕吉认为唯有读书与学问。”藤原正彦在《守卫书屋》中说,“读书就是国力”,我补充一句,读书就是文明的推动力。(王京生)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