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法国旅游里昂美术馆集资1700万欧元,买 [复制链接]

1#

法国旅游:里昂美术馆集资万欧元,买下普桑的《逃往埃及》

斥资万欧元买下普桑的《逃往埃及》,里昂美术馆

熟悉法国绘画的朋友一定知道,法国绘画风格形成于17世纪。当时,由意大利发起的欧洲文艺复兴浪潮在各国得到广泛响应,法国文艺进入巴洛克时期。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理性主义成为整个法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在绘画上的反映便是古典主义流派的诞生。

普桑(NicolasPoussin,-)因为最早使用了古典主义画派的创作手法,因此被誉为法国绘画之父。现流传于世的普桑画作大致不足幅,其中,《逃往埃及》(LaFuiteenEgypte)因其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成为公认的普桑最具价值的代表作之一。

8年,里昂美术馆向市内所有大中企业集资万欧元(约1.7亿人民币),于民间购得此幅佳作,将其永久收藏于美术馆二层17世纪法国绘画展厅中。

在宗教艺术史上,“逃往埃及”的主题值为各时期雕塑家、教堂壁画家和宗教画家所青睐,如创作于12世纪,位于欧坦圣拉扎尔大教堂的雕塑《逃往埃及》和卡尔帕乔(VittoreCarpaccIo,-)作于年的作品《逃往埃及》。作品描述的是《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个小节:大希律王统治下的以色列,民众苦不堪言,对这位残暴的君主敢怒而不敢言。一天,来自东方的三贤士到访以色列,并向大希律王进言,说在巴勒斯坦西岸的伯利恒城诞生了新的“犹太人的王基督耶稣,邀请其一同前往朝拜。

大希律王担心这位新生的王者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便假意跟随东方三贤士,却暗中派人记下地点,等到三贤士一走便大开杀戒,杀光了伯利恒城方圆两千米内所有不足两岁的婴儿。没成想,耶稣的生父约瑟夫在大屠杀前夜,有圣天使托梦,告知其一定要在拂晓前带耶稣与圣母玛利亚前往埃及—先知摩西的国家,否则难逃一死。于是一家人在圣天使的指引下及时出逃,在埃及避难七年,直到圣天使再次显灵,通知他们大希律王已死,才得以重回故里。《逃往埃及》描述的正是耶稣全家于黎明前由巴勒斯坦向埃及进发时的图景。

画作绘制于年,17世纪中期正是欧洲新斯多葛主义盛行的时期,人本思想成为艺术创作的潮流。在先前的以“逃往埃及”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大都着眼于流亡途中耶稣神力的体现,增加旅途的神秘色彩,强调神性。而作为理性主义画家,普桑注重强调画面中各角色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情感:婴儿耶稣的无邪、圣母对故土的眷恋、约瑟夫的焦虑、圣天使的善诱以及目睹耶稣被救时路人的欢心。为了更突出画面中人的重要性,除把圣母与耶稣置于图中绝对中心位置外,普桑还淡化了对背景的描述,以指向性不强的城门和岩壁,取代了以往对耶路撒冷及埃及景色过于细致地描绘。但同时在光影上,以明确的明暗交接,表明了前路艰险,充满未知。普桑作画时,对构图及素描打底十分看重。

在创作时常将画作中要表现的主要人物和景致制成1:1大小的纸模,在空白画布上反复拼摆,最终确定一套完美的构图比例,随即用素描方式绘制草图。在这幅画作中,整幅作品绝对的中心即为圣母环抱着婴儿耶稣的右手,其他一切角色的分布均以这只右手为核心。

对画作的X光检测显示,草稿完成后,普桑通常会在画中人物身上打一层薄蜡,然后通过特制的工具观察光从不同角度射向画中角色时产生的效果,等一切达到完美,画家开始上红灰双色底漆,继而全面上色,一气呵成。由此,画作中呈现的每一点都是被设计过的,这种追求绝对理性的创作方法,深深影响了一批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画家,后人亦将其称为“普桑主义”除去上述的精湛技艺,普桑的这幅《逃往埃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画家对先人作品中形象的二次开发,如画中天使形象曾出现于拉斐尔(RaffaelloSanzio,-)为菜蒙设计的《帕里斯的审判》(JugementdeParis)的木版画作品中;画中圣母的形象是偷师于公元1世纪的一块名为《忒提斯和珀琉斯的婚礼》(LesNocesdeThetisetPelee)的古罗马浮雕;而背景右方经典的雄鹰捕蛇形象曾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意大利阿格里真托(Agrigento)的枚流通钱币上,后常被基督徒认为是隐喻基督的绝对胜利。

对古罗马和古希腊艺术元素的学习、吸收和再创造,是古典主义画派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在购得画作之后的一次采访中,里昂美术馆的馆长曾被问及为什么要斥巨资买下这样幅画作。馆长说:“普桑是我们法国最优秀的画家之一,如果我们不尽力把它保留下来,就很可能会被美国人买走。而普通百姓又有几个有实力,可以说走就走,到美国去欣赏本国艺术家的作品的呢?现在,普桑的作品就在这里,居民可以随时来欣赏,学生可以随意临摹。”让大众走进艺术,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或许,这才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