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礼敬先祖,西方人崇拜神祇,这几乎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底层逻辑”之一。
古时候的西方的各大文明,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还是古巴比伦,都有宏伟壮观的神殿和神像。各个村落、小镇里,最壮观的建筑往往是教堂。
而上古时代的中国则很少有这样的建筑,古代中国,最宏伟的建筑往往是“宗祠”——祭祀祖先的祠堂。皇家有宗庙,大户人家有宗祠、平民百姓家有祖坟。
明清太庙
为什么中西方会有这样的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区别?
答案,恐怕还是藏在地理和气候里。
中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一到夏天,中国就多雨水、洪涝;一到冬天,中国又多旱灾。
因此,纵然中国的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但中国并不是一个“容易发展农业”的地方。
对中国人而言,掌握历法节气,观天地现象而预测气候,选择合适的地方和时机耕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所有这些知识,需要年龄和时间的沉淀来总结。
因此,老人们的经验和智慧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瑰宝。
所以中国人才会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说法。
那些以老人为权威,尊老重老的家族和部落,逐渐兴旺;
而那些不注重老人经验的部落则在天灾的一次次打击中走向消亡。
于是,尊老重老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普遍共识,形成了今天中国人“敬祖”的传统。
而西方则不是这样的,西方的各大文明,都在地中海沿岸。
这里有土地肥沃、四季温和偏冷的欧洲大陆;
有被大海三面环抱的希腊;有又热又干的埃及;
有温暖湿润的美索不达米亚......
这里的人发明了历法,但并不需要非常严格地按照历法、节气安排耕种活动;
地中海四面气候各异、地形各异,因此物产也各异。
希腊的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
美索不达米亚的粮食、琥珀、象牙;
埃及的香精、香料、布匹;
欧洲大陆的粮食、肉、蛋、奶......
环地中海各地的物产在大海上被一船一船拉到各地,这就造就了兴旺的环地中海的海上贸易。——而大海饭是不欢迎“老人”的。
充满危险的大海,只欢迎年轻的血液,老骨头禁不起这把折腾。
正因为这样的限制,海船基本上不可能是一家老小男女老幼操控一艘船,只能是很多家的年轻人们凑一条船。
这样,船上的人自然也不能有“长幼尊卑”,只能是相对平等的关系。
于是乎,血缘的纽带就松弛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大海这样自然伟力的崇拜,并进一步演化为神明崇拜。并在商业气息最浓厚的希腊和罗马,诞生了“神明之下,公民平等”,这样原始的希腊民主观念。
宏伟的罗马朱庇特(宙斯)神殿
那么,中国的敬老和敬祖是如何发展成祖先崇拜的?还得从宗法制谈一谈
因为气候比较极端,上古时期的中国,开垦荒地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垦荒成员之间互相非常信任。因此,开垦工作总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由族长来指挥。
大家长带领整个家族在某个地方垦荒,筚路蓝缕,安身立命。站稳脚跟后,他又安排某一家人带着工具去旁边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地方就归这家人所有。
上古时期,以家族为单位垦荒
就这样,以家族为单位,不断向外开垦,最终形成一个“部落”。
部落和部落之间相互联合、或者相互征服,然后形成了国家。
商周时期的中国仍然是这个流程,天子分封子嗣、功臣为诸侯,诸侯又分封子嗣、功臣为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人,士人则分封庶人,庶人带着家人,男耕女织,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在这样的开拓制度下,人的食物和财产,都是继承自父兄,我们站在先祖的肩膀上继续开拓,于是就有了非常浓厚敬祖气氛——村落的中心是水井,水井的旁边是宗祠。
我国民间的宗祠
祖先崇拜的文化氛围里,血缘关系很重要,所以中文里有大量的词汇来厘清两个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从而分清楚“远近亲疏”。
在世界上的大部分语言里,用来形容亲属的称谓,大概就是二十来个词。而中文里亲属称谓则多达余个,复杂到我们自己都要用“亲属称谓计算器”,甚至做思维导图才能搞清楚。
譬如,中文里,父亲的哥哥叫“伯父、伯伯”,父亲的弟弟叫“叔父、叔叔”,父亲姐妹的丈夫叫“姑父”,母亲的兄弟叫“舅父、舅舅”,母亲姊妹的丈夫叫“姨父”。
而这五位在英语里都叫“Uncle”,在日语里都叫“おじ”。
同样的,小朋友管不认识的大人叫叔叔阿姨,亲密友人之间“称兄道弟、互称姊妹”,也是宗族文化影响的表现。
此外,中国的各种各样的“神祇”,有很多也是被神化的祖先。比如,全国各地都有香火极旺的“关帝庙”,而关老爷,则摸着胡子、含着笑,默默见证着我们源远流长的敬祖文化。
好了,祖宗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赞